“千年大运河,一条津浦线,来,这里我们再走一遍台……”3月29日,是江苏省梆子剧院新创剧目《大运河畔·户部山》在中国矿业大学明德礼堂首演的日子,为了这场演出,燕凌和剧院演员们近日一直在排练、走台,一遍遍唱、一遍遍演,细化到每一个字腔、每一个眼神,反复雕琢……
《大运河畔·户部山》这部大型清装历史剧入选2023年度江苏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是该剧院打造的又一部舞台艺术新经典。走进高校首演,旨在拉进传统戏曲和年轻观众的距离,也让年轻人沉浸式感受苏式文化style的梆子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晓培 江苏省梆子剧院供图
“打”出来的梆子戏表演艺术家
江苏梆子戏诞生于徐州,1960年定名为江苏梆子,亦称徐州梆子。2008年,徐州梆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江苏重要地方戏曲之一。
燕凌,徐州梆子戏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父母教会燕凌第一句唱腔,让她懂得什么叫“戏”,而哥哥是她学习路上最严格的老师。“他用一个棍子引着我一圈圈转,我怎么都转不了三圈,啪,他一棍子打过来。”尽管燕凌的眼泪哗哗直流,但哥哥没让她休息,只得擦干眼泪继续练。“这一棍子打的,还真就转下来了。”
这段记忆,燕凌一直铭记在心,是哥哥的严厉让她知道了学戏之路必须吃苦。她坦言,若没有哥哥当初的严厉,没有不达要求不罢休的培养,不会有今天的燕凌。她说:“唱好戏,必须要肯吃苦。”
与昆曲“混搭”,一出戏带火江苏梆子
20世纪90年代,燕凌经常随江苏省梆子剧院到上海演出,机缘巧合下看到了“武旦皇后”王芝泉的《劈山救母》,深深被细腻讲究的昆曲所折服。拜师学艺期间,王芝泉倾囊相授,燕凌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也有了新的思考:昆曲这么美,为什么不能和梆子融合呢?
昆曲和梆子,一种吴侬软语,一种豪放飒爽,二者怎么融合?燕凌给出答案。她把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要求、细腻精美的风格带入梆子戏的表演中,让梆子戏更美了。“丰富了梆子戏的可看性,说通俗点,就是洋气了。”
融合之后,观众买账吗?1996年江苏省青年戏剧节上,名不见经传的燕凌带着改编融合后的《华山情仇》亮相,收获掌声不断。同年,全国梆子戏交流演出在西安举办,燕凌和同事们带来的这出戏惊艳四座。当天的上午场只坐了半场人,到了晚上连走廊都站满了人。燕凌在一场戏里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成了“王炸”,自此她在全国梨园界一鸣惊人。一出戏带火了江苏梆子,当年的8个大奖被他们抱走7个,“河北有个裴艳玲,江苏有个小燕凌”在梆子圈内流传开来。
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梆子戏的改良与创新,各种奖项纷纷而来,燕凌更是一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培养青少年戏迷,将江苏style梆子传下去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近年来剧院新创大型现代梆子戏《母亲》,成为徐州梆子的又一部经典力作。该戏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讲述了淮海战役中一个母亲和她三个儿子的故事。燕凌演活了平凡而伟大的农村妇女范大娘,每次演出结束都会收获一批新戏迷。
从一名演员到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角色的变化让燕凌深感肩上的责任。燕凌早将很大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传承”上,带徒弟、教学生、送戏进校园、推进惠民演出……只要有人愿意学、喜欢唱,她都会倾尽全力认真教,从每个唱腔教起,从每个身段练起。
2020年6月,江苏省梆子剧院官方抖音号上线,燕凌通过手机屏幕和戏迷朋友问好互动,一个个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轮番上演。
为了将种子播撒得更广,江苏省梆子剧院与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开启校企合作项目,成立了江苏梆子班,开启新人定向培养。2020年9月,江苏梆子班迎来22名学生,这是江苏梆子戏新人培养断茬18年后的再次重启。
“戏曲的生命力还源于年轻观众的加入。”燕凌说,青少年戏迷市场需要长期的耕耘,目前剧院在徐州地区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已沿袭9年,每年到中小学演出100多场,并在徐州一些小学设立了徐州梆子戏传习基地,定期辅导孩子们。
“全国有30多种梆子戏,河南梆子、山东梆子、安徽梆子,都那么相似,江苏梆子的特色是什么?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既有豪放、高亢激越,又有温婉细腻,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戏迷感受到,原来梆子也可以这么美。”燕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