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故乡水车情

□南京 章桂云

故乡有一条四季清澈的小河,沿岸曾经有许多水车。水车曾是故乡风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乡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故乡小河上的水车,起源于何时?由谁引入?兴旺于何代?由于年代久远,已无可考证。它的消逝,却明明白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事。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水车永远在咿咿呀呀地唱,那是一支让人心醉的歌。故乡有一条从南面蜿蜒而来的小河自田坝间缓缓向东北流去,为勤劳、朴实的乡民们带来丰收和希望。小河水流平缓,随便在河上砌一道低低的河堤,即可引渠浇灌数十亩良田,或带动一间碾米房。乡民们利用水能驱动提水浇灌良田,制作简单的水车。河上水车转动,车轴和承接车轴的凹槽相摩擦,组成一组庞大的“水车交响曲”。在乡间的夜晚,这水车交响曲传得很远很远。宁静的夏夜,乡民们在稻花香里听着这水车合唱曲,睡得那是格外的踏实香甜。

我小的时候,常常独自坐在河边,望着水车这庞然大物发呆,弄不明白它为什么会转、为什么会提水、为什么总咿咿呀呀唱个不停?母亲跟我解释了许多,可我似懂非懂。说到水车为什么会不停地唱,母亲说:“水车白天黑夜都在任劳任怨地忙着提水灌田,很累很累,为了给自己鼓劲,它就不停地唱歌。”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解释。

童年和少年时期,我的夏天都与河为伴。常和几个小伙伴把牛群赶到河里,让牛在水里消热解暑,我们则赤条条地在水里嬉戏,在驱动水车的水流里冲击。心血来潮时,去比赛爬转动的水车,冒一番风险。有一次我没有及时跳下,结果摔了下来,腿上掉了一块皮,鲜血直流,从此再也不敢去碰那庞然大物了。

稍大一些后,故乡的水车开始没落。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只偶尔见到一两台。土地实行集体耕作后,河堤可以修得更高,引水渠可以修得更长,加上抽水机的推广,稻田浇灌更为容易。于是水车便结束了使命,分批退役,昔日雄风不复存在。一些尚未退下的,孤零零地在晨光中、在夕阳下低吟浅唱,但大多已缺胳膊少腿。再往后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似一个个老人静静地伫立在河边,回忆昔日的辉煌。再后来,终于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顽皮少年已然两鬓添霜,故乡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那咿咿呀呀的水车曲仍不时进入梦中,让远方的游子平添了几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