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老牌药企小林制药含有红曲成分的保健品召回事件引发持续关注。据该公司发布的新消息,截至3月28日,服用该公司含有红曲成分保健品死亡的消费者中已有4人死亡,106人住院。“问题红曲”事件警示消费者关注功能性食品的风险,红曲是什么?对国内相关产业将有何影响?现代快报记者展开调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蔡梦莹 文/摄
已致4人死亡,“问题红曲”引发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援引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当地时间3月28日发布的消息,27日该公司收到通报,又有2名服用该公司含有红曲成分保健品的消费者死亡。截至目前,服用该公司含有红曲成分保健品死亡的消费者人数已达4人。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8日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进行答辩时表示,在查明小林制药“问题红曲”事件原因的基础上,政府将探讨有必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这样的事)再次发生。
日方专家认为,不必过分担忧含红曲食品的安全性。多年从事食品安全相关工作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唐木英明表示,小林制药使用的红曲菌没有合成橘霉素的基因,通常情况下很难想象红曲菌会产生有害物质,无需对正常红曲的安全性抱有不安。
腐乳、火腿肠等配料表中常见红曲
在我国,把红曲米或者红曲的发酵产物作为食物配料,已有近2000年历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俊潜心于红曲研究,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从学术角度而言,针对红曲及其传统的代谢产物的安全性评估已经比较成熟,并得到相当长时间的验证。研究发现,工业上用的红曲霉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集中在三大类物质,分别为红曲色素(红曲红、红曲黄和红曲橙色素)、功能性红曲(莫纳可林K)以及橘霉素。
“我们平时吃的腐乳、火腿肠的配料表里的红曲红,就是作为着色使用。”他表示,市场上销售的腐乳,多数运用的是传统发酵工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发现传统发酵过程中红曲霉会产生有毒害或有细胞毒性的物质,橘霉素除外。
经常用来酿酒或者做发酵食品的工业化红曲霉,也算是比较安全的菌种。刘俊表示,“就传统酿酒而言,没有改变工艺,也没有外源添加物或成分,那么对红曲霉自身的代谢路径就没有造成很大的改变,理论上也就不会产生有毒害或有细胞毒性的新物质。”
国内外对红曲使用有严格的限制标准
受此次风波影响的还有国内红曲相关产业从业者。3月27日,绿叶制药方面对媒体表示,血脂康胶囊所使用的红曲原料,为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产的特制红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小林制药所使用的原材料没有任何关联。
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生物发酵产品供应商,主打产品就是红曲系列。3月27日,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佳成生物告客户函》,提到该公司使用的红曲菌株与小林制药使用的菌株完全不同。
功能性红曲主要运用在药品和保健品领域。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红曲作为他汀类降脂药的始祖,在我国早已用作传统中药。1979年,日本学者远藤章从红曲中分离Monacolin K,1985年,美国科学家Goldstein和 Brown进一步提出了Monacolin K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机理,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这也是小林制药召回产品中所含红曲原料中的有效成分。
红曲霉发酵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橘霉素(也叫橘青霉素),具有肾脏毒害作用,能够导致肾脏损害,因此在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对红曲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标准。国家药监局在先前发布的红曲为原料保健食品产品申报与审评有关事项中,橘青霉素指标限量暂定为50μg/kg。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婴幼儿配方食品、母乳代用品、膳食补充剂、速冻生产品是禁止添加红曲米和红曲红色素的。
小林制药称原料中没有检测到橘青霉素
据日媒报道,在小林制药的新闻发布会上,其可靠性和保证部负责人渡边表示,“肾病患者食用的产品都是由同一批原料制成的,分析表明,这些产品可能含有一种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成分。我们还不能确定这种成分是什么,但我们没有检测到一种叫橘青霉素的毒素,据说这种毒素是在培育红曲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正在与一所大学的实验室一起进行调查,一旦知道对人体的影响,我们将立即通知您。”
刘俊告诉记者,目前学术界对于红曲霉本身以及它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化用途的次生产物已经研究得算是比较透彻了,比如红曲色素、他汀类物质和γ-氨基丁酸等。“这次小林制药的事件,在学术界关注度也比较高。到底是红曲本身,还是其他成分导致的致病结果,还需要更多调查和研究的论证。”
“红曲风波”是日本2015年开始实施“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后,日本生产商首次因健康受损问题而宣布召回产品。此次事件后,日本政府将对所有申报过的6000多种功能性食品实施紧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