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我的养老我做主

□南京 周世青

我和妻子已经来到了古稀的门里门外,非常关心“养老”这事。在我的周围,有这么一些人,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挺让人羡慕的。

大约有六七年了,我的四位小学同学合伙在安徽黄山西大门旁的山边上买了当地山民的旧宅,翻盖了一座两层徽派小楼,每人一个“标准间”,连同旁边的厨房、餐厅、客房大概两百来平方米,楼前不远处还建了个小凉亭。这里,层峦叠嶂、山路蜿蜒、竹木繁茂、峡谷溪流。由此,他们给小院起了个“竹溪山庄”的名,还赶鸭子上架让我题了个匾。四位同学带着老伴和家人,常去那儿小住,有时也邀请亲朋好友同去。

一鸣是我的发小,长我7岁,更准确地说是我的邻家大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是近邻,两家窗户相对,间隔不到两米。他读初二时家中发生意外,便辍学进了工厂,先是做工,后来脱产搞宣传,长期担任厂报主编。大半辈子下来,这老兄一直在文学的丛林中艰辛跋涉,成为省内知名作家。古稀之后依然才思泉涌、笔耕不辍,每年都有上百篇的文章在省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特别是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系列文艺随笔和在《中华读书报》上刊载的十多篇与名作家交往的纪实散文,读来令人叫绝。用他自己的话说,写作是他的养老节奏,更是他的精神寄托。

久明是我铁路的老同事,也是正宗的南京“土著”。兄妹六人他是老大。早先,父母做工收入不高,六张小嘴要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久明聪明完全可以读大学,却选择了中专,为的是早点挣钱给减轻家里负担。当年他被一所热门中专录取,在那条城南小巷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们兄妹感情深在周围是出了名的,成人后却只能各忙各家聚少离多。如今,孩子们成家的成家、出国的出国,兄妹们老了,也闲了,便聚到一块“抱团养老”,忆儿时的趣事,寻“妈妈的味道”。前些年他们老去浙江长兴“农家乐”,近两年充值办了句容某养老中心的年卡,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和她的先生酷爱旅游,退休后趁着身体尚好腿脚还行,遍览祖国山山水水,周遊世界各个角落。每到一处分别在同学群和朋友圈里分享愉悦,各具特色。同学夫君满腹经纶文采飞扬,已发到近800期的旅途见闻每每读来收获满满,堪称现代版的“徐霞客游记”。五年前,夫妻俩曾去过世界南端的阿根廷乌斯怀亚。今年农历大年初二,又从上海先飞莫斯科,再飞世界最北端的摩尔曼斯克,去捕捉遥远天际的那一抹美丽的极光。回宁还不到一个月,又开启滇西丙察察西藏小江南一线游。此刻,他们正在西藏林芝,陶醉在“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观之中。

人啊,都要老的。从个人的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既不要苛刻自己,更不要难为自己,我的养老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