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张姐的蒸儿糕

□南京 朱胤

沿着门前两排梧桐树走到小巷的尽头,是张姐每天摆摊卖蒸儿糕的地方。张姐个子不高,头上随便挽了一个发髻,细碎的发梢散落在前额上,略显黢黑的脸颊泛着两片红晕,粗糙的双手掌纹很深。张姐早已习惯了这二十年来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的日子。流光容易把人抛,道路两侧的梧桐在新桐初引到枯枝凋零的循环中,见证了张姐从满头青丝到双鬓泛白的斑驳岁月。

张姐的摊子上有一个蒸汽锅,两个炉子,一个保温箱,两个小桶,一个桶里装的是白色米粉,另一个桶里装的是紫色米粉。远远望去,看到炉子上升起的腾腾热气,就离张姐摆摊的地方不远了。

要想吃上张姐的蒸儿糕,那得早起才行。赶早的学生、买菜的老人、忙碌的“上班族”,常常将张姐的摊子围得水泄不通。为了不耽误时间,张姐将做好的蒸儿糕放在保温箱里,拿出来时和刚出锅一样热乎。蒸儿糕就要趁热吃,轻轻咬上一口,松软甜糯,米粉、芝麻的香味包裹在嘴里,沿着食道缓缓流淌,随着味蕾绽放,令人回味无穷。

蒸儿糕是老南京的特色小吃,每吃上一口,都能感受到那深藏在青石巷瓦中的烟火气,历经时间沉淀,依旧脍炙人口,唇齿留香。

张姐亦如她的蒸儿糕一样,是个热心人,偶尔遇到孩子身上零钱不够,也不计较,大方递过蒸儿糕,嘱咐孩子们快去上学,下次再来补上。人来人往,张姐也记不住到底是哪个孩子“赊了账”,但她并不在意,常说不在乎这几块钱,只要孩子们吃好就行。一日起迟了,我急匆匆地来到张姐摊前买蒸儿糕,发现她正准备收摊回去。已不抱希望的我正准备离开,却被张姐叫住,问我能不能等等,需要现做一份。趁着等待的间隙,我问张姐为什么坚持在这个小巷子里摆摊,换到前面的地铁口,人流量大,名声上去了,自然财源广进。张姐一边忙着给锅里添米粉,一边回应着我,“街坊邻居都住在这里,大家喜欢吃我做的蒸儿糕,很多孩子从小吃到大,彼此熟悉。如果挪了地,多不方便。生活嘛,知足常乐就好!”

说完,张姐笑呵呵地将刚出锅的蒸儿糕递到我的手上。我感受着蒸儿糕的温度,仿佛握住了这浓浓的人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