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愉快的一天

□南京 以清

为了参加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第六届“新抗战史工作坊”,一早出门。运气不错,老远就看到和园地铁站下停了三辆出租车,脚步不由得加快了一些。

到第一辆车前往里一瞅,里面好像没人,就转向第二辆,开门坐了进去。司机却没有发动车,告诉我去坐第一辆车,我说第一辆没司机,他说有。我说我瞅了没有,他说肯定有,让我再去看看。

我不情愿地下了车,再次走过去,拉开车门,发现司机正靠着椅背睡觉,被我惊醒了。他一边打着哈欠一边问去哪儿。我说去仙霞路88号,司机对着手机导航报了一下,车子开动了。

我讲了自己第一次没发现他在车内,后车司机提醒之后又过来的。他说昨晚帮朋友修车睡得很晚,所以靠着座位眯了一会儿。我说后面那辆车你认识吗?他说不认识;我说你们出租车很讲规矩,先来先走。他说是的。

车子开得也还算稳当,我们随意聊着。他问我进城去鼓楼上课?我说去开会,应该不远。他说导航显示在西康路,我突然一惊,意识到地点不对,说没那么远,就在附近。心里第一个念头就是司机想捣鬼,立即警觉起来。

谁知司机马上靠边停车,说你再确认一下地点,我这才意识到可能记错了,打开会议手册一看,原来是栖霞路88号。司机一听立马调头,并关闭了导航,说那个宾馆我知道,就在栖霞山大门旁边不远处。结果,不到10分钟就到了。我给司机付钱后,主动点了好评。

会场在一家古雅而又现代的宾馆内,中青年学者济济一堂,商讨抗战专题,仪式简朴,讨论热烈。新问题、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每一篇文章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加之报告人精彩呈现,评论人深刻检讨,总评人全面把控,观点与方法相互切磋,激情与理性时见辉映,讨论之中有辩驳,评述中有质疑,好一场低规格但高水平、场面小而意义大的学术盛会。

春天的南京,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春天的会议,令人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