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我们泗水小学美术课上正在学习的内容,当然我们的重点是古诗配画,更确切地说是对古诗进一步深化学习。试问:古往今来,在艺术的长河里,多少情愫寄存于一纸墨色中,多少往日封存在长篇短章里,在错落的诗行间……可见,中华文化始终熠熠生辉,在儿童的世界里,借助古诗配画,也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泗水小学秉承“诗润童年”的办学理念,这也是我校“十四五”期间“指向正心养性——家校诗教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在围绕家校诗教课程的探索与建设中,获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当然,我们不只是简单地学习古诗,也不是简单地画一幅作品,只要走进我们的泗水小学,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亭无不是诗香满园,处处是诗意。同样,学校童学馆里,设置了七色系诗趣课程……无不处处近诗意,无不时时浸诗情。
回到教学,我们有配套的诗词课本,几乎人手一本的《大风歌里的小诗人》,这本诗词课本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分低、中、高三个版本的诗词校本课程。每首古诗都配有相应的插图,音乐老师谱曲……学生们对古诗配画的喜爱程度日渐增长。在此,我想对泗水小学美术课程正在进行的校本课程,为《大风歌里的小诗人》古诗配画的教学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我所教的年级属于跨年级教学,分别是二、三年级的学生群体。在他们的古诗配画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是小小年龄和智慧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读到、看到熟悉的古诗,哪怕是一句诗词,他们会激动、会开心,因为他们背诵过,因为他们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更是可以简单地解读诗里的意思以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果再让他们拿起画笔去简单地描绘,此情此景,很多时候是比较难去定义的,不是没有了想法,而是对古诗所传递的“此情此景”无法用现学的美术知识或是图案生搬硬套上去。毕竟,时代不同,人文历史、社会风貌让他们有着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老师真的很重要,在讲解古诗内容的同时,其实在讲述着历史的变迁,讲述着亭台楼阁,讲述着让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世外桃源……你会发现,这也是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以《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为例,在翻到这首古诗的时候,我心里对“惠崇”二字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怎么都想不起来。哪怕我已经对着注释跟孩子们讲了,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僧,能诗会画。直到,讲到了第三个班,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擅画“小景”的开山鼻祖——惠崇。
惠崇的《春江晚景》已经失传,但是他还有一些旷世之作能继续被后人欣赏和学习。以前只知道背古诗,只是知道老师讲解的意思,但很多东西是可以被深挖的,就这首古诗,至今才读明白弄清楚。原来苏轼是惠崇的好朋友,为他的《春江晚景》图题上了这首诗,原来诗里面的河豚欲“上”时,是苏轼爱美食的真实写照。孩子们一开始问我:老师,什么是河豚?河豚怎么画?我还说河豚就是那个圆鼓鼓的鱼,孩子们会在后面接一句,河豚是有毒的……就这样,开始的时候没有仔细研磨这首古诗,其实配画也要有依据,也要有取舍。这幅画里其实不用画河豚,因为它们还在河水的下游,正要逆流而上。还有一层意思,这是苏轼想着河豚就要上桌了,真是太有意思了。
在作画过程中,他们会因为画竹子难为地在那里用到尺子,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实实在在的竹子,眼中之竹变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累积,所以描绘不出竹子真实的形态,只是概括出简单的几何形。在竹子上面,下了功夫教着画,竹叶也变得有难度了,后来整体的画感在似与不似之间,慢慢找到了,像是被春风吹绿了的竹子。桃花的形态没有做要求,在他们的印象里那是春天起始的颜色,粉色的、烂漫的……小鸭子会写2的形状,加上尖尖的小嘴,摆动着小脚丫,画上浅浅的水纹,落上几片桃花瓣,岸边浮动些水草……是呀,他们的画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那般,是新奇的,是崭新的,是天然不带修饰的。古诗配画,其实追求古意,或在里面追求高雅的意境是很难的,但天真烂漫是他们的代名词,在童真的世界里是可以与高雅等论的。这一首古诗,让我和学生之间对春天有了更多的向往,在古诗里,我们好像能到全国各地旅行,了解有名的诗人、地方,更是能够见识到各个地方不一样的美好景象。
这不禁让我对古诗配画有了新的想法,“诗情画意”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客的高雅情趣,也是中国特有的美学基因,从始至终都深深地刻印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其实可以更好地将传统的诗情画意,深刻地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模块,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关于国画的知识,又为学生提供开展国画创作的载体。这将是我接下来教学该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现在古诗配画的学习,不仅是学会如何配画,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互赏画作,并向同学介绍创作手法和心得。正好,学校在四月下旬有一个关于古诗配画的绘画展览,我觉得此举甚好,肯定会让很多同学受益于这次展览,因为欣赏的过程是学习也是进步。希望在诗教的每一堂课上,老师的每一次引导和鼓励都能让学生更多地吸收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提升美学修养。沛县泗水小学教师 李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