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乘奔御风的少年

《方一禾,快跑》 祁智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4年4月

□汪政

不要说对小读者了,就是对大人们来说,祁智的新作《方一禾,快跑》也是一本有些沉重的书,这也是祁智三十年来犹豫不决要不要写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但是祁智还是写了,因为生活中的那些事是回避不了的,我们不说不等于它就不存在。事实上,它们恰恰是我们要用巨大的力量去面对。这世上不仅有阳光,而且,风雨去了也未见得一定会有彩虹。

小学生方一禾的家庭就是如此。即使妈妈不生病,本来这个家也未见得有多宽裕。爷爷奶奶是普通市民,外公外婆早年在城里打工住的是违建房,坚持不下去早就回了农村。妈妈一生下来身体就不好,外公外婆想着她无法扛住高考的压力让她读了中专做了护士,也好从专业上照料自己。等到方一禾记事时,妈妈已经是一个不能工作,动不动就要推到医院救治的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了。这个家就靠着早出晚归的爸爸撑着,而暑假的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去世。雪上加霜,这个家庭一下子到了崩塌的边缘。

不管是家庭,还是个人,看上去噩运突然降临,已经退无可退时,选择依然存在。对方一禾的家庭来说,我们会对它有许多想象和预测,但可能就漏算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小学生方一禾下决心要靠他的一己之力支撑起这个家。他告诫自己不能让这个家散了,他要这个家像爸爸在世一样,虽然清贫困难,但乐呵呵地生活着。他给自己定下作息时间,他要快快地写作业,这样他就有时间料理妈妈了。他学会了做饭,会西红柿炒鸡蛋,会下西红柿鸡蛋面,会西红柿鸡蛋肉丝面……除了中午他把妈妈交给小区的志愿者赵阿姨,方一禾把家务活儿全包了。早上,他要帮助床上的妈妈洗脸、刷牙、吃早饭,晚上,他要帮妈妈翻身,照料她睡觉。在妈妈家庭病房的治疗期间,他要每天一大早到医院里领取输液瓶。方一禾要掐准时间,方一禾要算准距离,方一禾要奔跑,要快跑。方一禾成了一名奔跑的少年……

这样的情节简介会不会让人感到很励志?我想祁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创作意图,给孩子们一个励志的故事。三十年前就想写了,但三十年一直没写,这里面显然有如何写的考量。三十年太长了,三十年里,祁智也在变,在思考,这个盘桓在心里的故事更在变。励志自然还有,但只是小说的一个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励志主题,它成了一部少年的成长之书、一部生存与生命的教育之书、一部爱的教育之书,也是一部社会关怀之书、同情之书、人性之书。

如何对方一禾这样的家庭予以救助,如何爱他们,特别是怎样呵护方一禾这样的失怙儿童确实是个问题。方一禾还是孩子,他也在成长,而且,因为家庭的变故,他需要特殊的成长。这是祁智的难题,也是这部作品用力最多的地方。对方一禾来说,最难的不是家务,不是服侍病中的妈妈,而是他不想让别人特别是他的同学们知道他失去了爸爸这件事。他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要让人知道呢?我们可能有许多的理由去说服方一禾,但我们首先要明白人与人的差别,要知道一个人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权利,知道人与人的边界,知道要爱别人,但不能让爱伤到别人;这其实是一个社会现代性的理念、功能,是一个社会成熟、宽容、富于弹性的表征。

所以,虽然小说的一开始方一禾的爸爸就去世了,但小说并没有想象中的悲伤程度,相反,却时时被阳光照射。这阳光来自于孩子们的天真,来自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环绕着“爸爸”这个话题的闪躲腾挪,还来自于方一禾对妈妈的照顾和鼓励。方一禾已经重新设定了他与妈妈的关系,妈妈是他需要帮助的“陈雪云同学”,甚至是必须听话的“宝宝”。方一禾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大人们眼中最大的悲剧承受者,方一禾悲伤,小说必然悲伤,但方一禾选择了面对,选择了乐观,选择了快跑和活力无限,于是,小说也就跟着明亮了许多。

方一禾能够这样,是他有一个堪称榜样的爸爸。爸爸在小说中太重要了,爸爸乐观、开朗、勤劳,是生活的能手。他几乎是所有角色的成功者,是好丈夫、好儿子、好女婿、好工人,是热心的志愿者,当然,更是一个好爸爸。他不仅曾经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而且是方一禾的人生导师。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却有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成长?成长就是实践,就是行动,就是面对困难时想办法去克服。如果方一禾爸爸对方一禾有什么教育的话,那就是爱、陪伴,是做好他自己,而这正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方一禾,快跑》是一部家庭教育之书,值得我们家长好好地去读一读,特别是爸爸们好好地读。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不是家长变成老师,整天逼着孩子写作业,而是让孩子学会生活,真实地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孩子才会建立起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才会建立起真实的富于情感的人际关系,才会养成他们会生活的态度,学会生存的本领。所以,爸爸虽然走了,但与爸爸一起生活的情景还在,它是方一禾继续生活的模板。

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方一禾的快跑。这个困厄的家庭需要这个少年快跑,困难中少年的成长需要他保持进击奔跑的姿态。爸爸生前带着方一禾朗诵《水经注·三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爸爸走了,但这篇文章方一禾还会时时脱口而出。不仅是方一禾,我们每个少年都会在生命中听到对自己急宣的“王命”,我们能够应声而“ 乘奔御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