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茶语随笔

□北京 肖叶舒

又是一年春茶上市的季节。老家六安,自古便是产茶的名地。六安茶历代都作为贡品,尤其在明代更有盛誉。陈霆写的《两山墨谈》里甚至直接标榜“六安茶为天下第一”。近代看野史,慈禧生了儿子晋封懿贵妃,宫里月例便多了二两“六安瓜片”。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里,对六安茶都有描写,当时偷读,也为家乡能名列名著而自喜不已。

最早喝茶的记忆,大抵是每每放学后,到家便嚷嚷口渴,惯例是倒出一大杯白开水,到处去寻祖父的大茶杯,兑上点凉茶水好快快喝下,解了心焦。有时迫不及待,也直接大口喝祖父的茶杯,一股苦味夹着清凉直下。暑期到外祖父家,赶上双抢时节,农民都会在田间灌上一大壶茶水,泡的是自家炒制的土茶,粗梗大叶,茶汤浓郁,特别解渴。六安农家,房前屋后都有茶园茶山,明前的嫩叶多采摘去换钱,自家炒茶多是摘剩下的肥粗枝叶,就着烧饭的大锅,一把竹扫帚,连杀青加炒制一次成形。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拿炭火再烘制几轮,彻底去了青气,留下的便是绿中发点黑的土茶。客居京城后,有同学从家乡带来这味土茶,却怎么也泡不出当年的味道。后来到黄山见一老居士,他用当地泉水泡地产的猴魁,意想不到的清香,才恍然大悟,一方水土泡一方茶!《三言》所记王安石三难苏东坡取水的故事,以前以为是古人故弄玄虚,自己经历了才知道水有多重要。

六安特产的是绿茶,如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绿茶营养价值最高,各种成分保留得好,但性寒,伤脾胃。按中医水土方宜的说法,在六安当地饮用,水土是平和的。但如到了北方,一般不能直接这么喝。摸索再三,喝瓜片时放5粒或7粒宁夏枸杞,可以中和一下寒性,又不破坏清香味道,一直这样喝了多年,胃也能承受。加入枸杞,一是其味淡,不会抢了茶叶的风头;二是不能放多,5粒7粒最佳,仍取一阳数。至于其他的东西,最好不加。北方人多爱喝的花茶,其实最多是解个油腻,真谈不上有啥茶味。按文化人的说法,已是市井俗物了,早离了茶的清心净雅。至于到了西南地方,茶里加姜片、盐花生、炒米之类,连擂带捣,已然成了汤粥,离茶就更远了。大理白族的三道茶,稍微好些,算是保留了茶的韵味。

春节前跑步感了风寒,肺受了伤,估计也有病毒作怪。遇见一个中医朋友,推荐让喝点潮州单丛,能发散去寒气,可治感冒。正好家里有点凤凰鸭屎香,每天上午泡了来喝,直喝得人出汗,通透。感冒好没好也不清楚,估计到点就自愈了,但单丛这个香却是印象深刻,特别是这个鸭屎香,名大俗,香却大雅。然后与福州的朋友谈到了喝这个单丛,他是其中老手,每年会托潮州的朋友在当地买不少,也是惊讶单丛能解感冒。他是每日早起喝单丛,此茶阳性足,上午喝能扶人阳气。关于这个一天之中喝茶的讲究,又有不同的争论。“扶阳派”(姑且这么称呼)认为,早上起来阳气弱,要扶助,上午宜喝阳气足的,如单丛或肉桂;下午以老白茶为好,比较中和;晚上宜喝点绿茶,便于阳气收藏。“清浊派”则认为,早上起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以喝绿茶为好,迅速进入状态;中午以后宜喝红茶,化解油腻;晚上以熟普洱为佳,不影响睡眠。其实主要区别在于饮用绿茶的时机。各有各的喜好,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吧,一方水土一方人,个体不一样,有的是阳盛体质,有的阴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从喝茶选择上说,近年来武夷茶大行其道,肉桂、水仙、金骏眉等特受喜爱。有人总结喝茶的过程,大多从绿茶开始,到香味独特的单丛,再到厚重的肉桂,最后大家都是收在岩茶上。这种喝法有些道理,好像随着人的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对茶的追求和品鉴,最终抛却了外面的繁华,回到内在厚重之道。当然,绿茶相对岩茶难以保存保管,再好的也只能当季喝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喝茶,总离不开茶具。有闲有地方的,可以置个茶台,慢慢品。杯子、茶壶、茶盅大抵少不了。有的茶比较讲究,要煮要煎,还要买上日本的铁壶,加上橄榄炭、小火炉等,边上还得焚上香。办公室喝茶没那么多讲究,往往一个大杯子,上午一泡下午一泡就是一天。但这个大玻璃杯也是进步很快,增加了许多细化的功能,有的多个茶盂,茶叶可以与水分离,不至于泡得过了,利于泡岩茶、绿茶;有的可以自控水温,便于不同茶叶沏泡。至于各式旅行中泡功夫茶的,花样更多。有一次火车卧铺,一位福建朋友,随身带的很小的一套功夫茶具,不过方便面大小,却杯、壶、盅样样齐备,连闻香杯都有,当然仅拇指大小。

现在人喝茶,边上焚香也渐渐多了起来。香的选择有檀香、沉香、龙涎、麝香等,讲究点的是看喝什么茶来配什么香,如白茶配檀香。沉香倒如通配一般,喝什么茶都可以。还有直接泡茶时放沉香的,主要是在喝陈年普洱时来消除那些陈旧之气。还有焚香的位置,说法较多,其实要看茶室的环境,如果通风较好,放近点也是无碍,如果比较封闭的空间内,稍微远点也无妨,毕竟香味淡,盖不了茶的香。只是一条,一定要选自然的香料,千万不要焚那些化学制品的香,有害无益。香只要不喧宾夺主就好,因为人终归品的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