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重磅/社评

惩治恶意欠薪,重在源头治理

既要让劳动者在“追欠”案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也要让企业看到恶意欠薪的法律责任和巨大代价

最高检与全国总工会近日联合发布一批根治欠薪典型案例,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等欠薪多发领域,聚焦企业恶意注销致使劳动者工资支付不到位、执行难等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劳动者欠薪问题的源头治理。

欠薪是“多发症”,在建筑工程领域、社会服务领域表现尤甚。今年2月,最高检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检察机关和工会协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项制度重在源头预防,目的是通过协调协商方式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最新发布的典型案例,旨在落实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的部署和“一函两书”制度,依法推进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解决。

建筑和服务领域,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员。他们的工资,往往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确保这类劳动者工资正常发放,才能维系其家庭正常生活运转。从一定意义上说,工资发放既关系到劳动者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然而,一些企业却不能正常支付劳动者工资。企业欠薪,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不能容忍的是企业恶意注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等恶意欠薪行为。对此,司法机关一直采取高压严惩态势。有报道显示,2024年1至3月,全国检察机关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经责令支付仍拒不支付的犯罪嫌疑人依法批准逮捕260件、264人,检察环节共追讨欠薪2700余万元。这些工作有效发挥了刑罚的惩治和震慑作用。

最高检等发布根治欠薪典型案例,具有示范意义。这些案例,厘清了相关部门和司法机关介入讨薪的流程,明确了多部门协作的重要性,还强调了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为劳动者讨薪维权提供了参考,也为各地惩治欠薪行为提供了借鉴思路,同时对恶意欠薪的企业单位也是一种威慑和警示。

惩治恶意欠薪行为,不能总靠“专项行动”,必须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强各环节和流程合作,发挥司法机关监督和兜底功能。更关键的是源头治理,依法推进。源头治理,就是要监管前移、防患于未然,弄清楚企业欠薪的惯用手段,以便“对症下药”。比如建筑领域施工总承包单位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并大范围推行;畅通维权渠道,为劳动者撑腰。

在加强源头治理的同时,也要切实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既要让劳动者在“追欠”案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也要让企业看到恶意欠薪的法律责任和巨大代价。

总之,只有监管到位、惩治到位,让欠薪者忌惮不已,恶意欠薪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曹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