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被替换的动机

《天才雷普利》 [美]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 著 赵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怡微

因为很喜欢今年的热播剧《雷普利》,我找来了美国心理派犯罪小说家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的“雷普利系列小说”重读。2024年,系列小说的第一部被导演处理成纯黑白色调的《天才雷普利》剧集,从视听语言的设计中就布置了阴郁的底色,遮蔽了意大利动人的美景,当然也淡化了血腥的场面,只通过写意的方式,光影的明暗,雕琢人物内心的曲折和变化。这不是《天才雷普利》第一次获得影剧圈青睐,而是继1960年阿兰∙德龙出演《怒海沉尸》、1999年裘德洛和马特∙达蒙出演与小说同名的电影后第三次改编。

小说《天才雷普利》出版于1955年,故事说的是一个模仿能力极强的穷小子汤姆∙雷普利,因缘际会接到一个赚钱的任务,劝说一名躲在意大利逍遥的富二代迪基回家继承家业。在与迪基相处的过程中,雷普利、迪基及其女友玛姬三人之间产生了幽暗的暧昧与隔阂。直至劝说任务突然被取消,雷普利在复杂的动机之下出海杀害了迪基,并通过乔装模仿成为了他,盗窃了迪基的部分财富,摇身一变混入上流社会。“替代”,是这个故事超越“诈骗”“盗窃”更重要的主题。因为这部小说的成功,作者后来又进一步丰满了“雷普利”的艺术形象,完成了包括《地下雷普利》《雷普利游戏》《跟踪雷普利》《水魅雷普利》在内的系列故事。《泰晤士报》曾评选过史上最伟大犯罪作家,海史密斯被列在榜首。2020年,这套犯罪系列小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重版。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出生于1921年的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斯堡市,父亲是美籍德裔,在她出生十天前就与妻子协议离婚,母亲也曾多次想要将她流产,她与生母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我们从她后来的小说写作中,能清晰感受到她对“紧张关系”的高敏感度。1942年,海史密斯从巴纳德女子学院毕业后,曾到漫画公司写故事。1947年,她开始构思第一部犯罪小说《列车上的陌生人》,后被大导演希区柯克选中、改编为电影《火车怪客》,一时间声名鹊起。“火车”,似乎是海史密斯犯罪小说中的重要场景,两个倒霉的男人在火车上相遇,决定交换仇恨对象分别复仇。这部黑白片也为2024年黑白的《雷普利》奠定了美学意义上的叙事渊源。《雷普利》致敬了《火车怪客》的空间秩序、构图技巧、悬念布局。一个旧故事,被反复改编,却没有在情节上做出颠覆性的处理。那么最新一次改编的动机和重点处理的剧情场景,就变得很重要。

显而易见的是,从“雷普利”的选角策略来看,阿兰∙德龙长相过于英俊,马特∙达蒙又放大了“雷普利”天才聪慧的一面。尤其是借由配音,直观地夸大了“雷普利”模仿他人声音的口技,这为他后来成为“迪基”奠定了“替代”的可信度。与前两位大明星相比,2024版本的“雷普利”扮演者安德鲁·史考特初看平平无奇,实则脸部线条和肌肉控制总有一种笑起来不自然的拘束感,是更符合原著中“雷普利”形象和心理环境的。他并不自信,为了生计经常做灰色产业如计税等,尤其擅长伪造签名。用小说里的话来说,“现在可谓是他这辈子中为数不多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刻”。这个良好的时刻就发生在原著开篇,“雷普利”被迪基的富豪父亲跟踪,开门见山交代任务,“雷普利”在心里狐疑为什么这位有钱人会误以为他和迪基是同学,他想到了另一个场景,他曾经和迪基一起去参加了一场鸡尾酒会。1999年的电影则直接从这场浮华的宴会开始,“雷普利”出场是一位宴会琴师,服务有钱人的点缀,但显然他向往这虚荣美好的奢侈生活,虚荣是他的犯罪动机。

要真正成为别人并不容易,“雷普利”的谎言也不难识破,但有趣的是,他调度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他人心理需求。这也是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犯罪小说真正精妙之处。

影剧放大了小说的长处,尤其是放弃了珠玉在前的两部改编作品的叙事重点,更细腻、微观地展现了“雷普利”如何融入迪基在意大利的情感生活。小说里的迪基虽然富有,但他对女友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亲密关系处境中。这很难表达,却为后来迪基的消失奠定了合理性。也许是翻译的难处,原著十分迂回地回避着“同性恋”这个词,这恰与两位主人公内心犹疑的认同是一致的。尤其奇妙的是,2024年的《雷普利》还替换了另一位配角,也是识破雷普利并死于他手的弗莱迪的性别。可见主创确实是想要诱导观众去思考一件事,是否是迪基在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中的“疏离”和“犹疑”,为雷普利的“替代”创造了心理条件。与此对比的是,影剧《雷普利》对杀人和处理尸体的部分展现得多么狼狈和笨拙啊,简直不像是犯罪片的利落。

可见“动机”的再创作,是“雷普利系列小说”当代改编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