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手艺人秘籍

《写作这门手艺》 [美]约翰·麦克菲 著 李雪顺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蒯乐昊

传说电影导演伍迪·艾伦曾先后提交给《纽约客》三四十篇文章,他的编辑看了第一篇就觉得其中所含的搞笑段子似乎多过了头。他告诉艾伦,文章里面有些笑话单独看是很幽默的,但是放在一起,反而冲淡了整体效果。他建议伍迪·艾伦做减法,如果他愿意删掉其中几个梗,喜剧效果反而会有所提升。

剔除,这也是雕塑家的工作方式。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石料浪费越多,雕像越显高大”“我只不过是把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去掉而已。”

欧内斯特·海明威表达过类似的“冰山理论”:“如果一个作家对自己写的东西足够了解,他就可以省掉那些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的写作足够真诚,读者就会对他所写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感受,仿佛他们想要说的都被作家写了出来,冰山移动的尊严就在于仅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这就是海明威的省略法,“你所知道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省略,而这只会让你的冰山更有力量。”

写作可以教吗?我对此深表怀疑。但约翰·麦克菲的《写作这门手艺》试图打消我的疑虑。每看这本书多一些,我的怀疑就摇晃得厉害一些。不得不承认,写作确有一些基础的方法论,是可以被讲述和传递的。

“麦克菲的写作来自他的耐心和专注:他似乎拥有一双既能旋转、变焦,又能定位的眼睛,他的耳朵似乎像录音机一样能记录下一切。”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罗伯特·麦克法伦这样评价。

作为美国书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和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了四十多年的写作课程,被认为是“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开拓性人物,他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8年,美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乔治·波尔卡新闻奖给他颁发了职业成就奖,以表彰他“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新闻界产生的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非虚构写作者,在他的学生中,有很多获得了普利策奖,还有一些活跃在《纽约客》《时代》,其中就有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中国纪实三部曲”的作者彼得·海斯勒。

“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彼得·海斯勒这样说道。

为了教授写作,必先拆解写作。麦克菲把非虚构写作拆解成八个方面:进程、结构、编辑与出版人、引导、参照系、检验点、第四稿和省略,仿佛武功心法,麦克菲分享了自己充满曲折、刺激和陷阱的写作故事,并不断提炼出可资操作的路径。他甚至用大量的手工画图,来让这种路径变得更加可视化:故事的不同章节如何整合成和谐的结构去命中主题,不同时态的顺叙、倒叙之间如何形成逻辑的闭环。阅读《写作这门手艺》的过程,似乎像是在看一名理科生在试图模块化那些非标的文学领域,并建立起一种科学的流程和操作规范——细到如何查阅资料,如何交叉核查事实,如何设计开头和结尾,以及如何处理文章中那些不得不出现的脏话和网络俚语。

麦克菲异常重视结构,在这一点上,他自己曾受过严格训练并深受其益,在普林斯顿读中学时,老师就要求他们每周写三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要附上结构大纲,大纲格式不限,可以是箭头简笔画或者不规则圆圈,但学生必须因此形成结构意识,就像建筑师在画房屋蓝图。然后,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就像古罗马的先哲在广场上发表演讲一般。听众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他们可以随时喝倒彩、发出嘘声,或者把文稿卷起来,砸向朗读者,就像投掷一枚臭鸡蛋那般,老师并不会对此加以阻止。这种严苛的磨砺,倒逼写作者时时刻刻保有受众意识,他必须在意他的读者,预估他们的反应,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麦克菲学会了低着头读稿,也记住了搭建一个稳健、合理,有艺术性的结构,好的结构能产生一种张力,仿佛带磁,能把读者吸进去。

《写作这门手艺》是为写作增色的,但建立在对写作的祛魅上,写作不再是某种神秘的、受灵感驱使的、难以言说的能力。相反,它被麦克菲描述为“手艺”,是一种活儿,可以凭借科学精神和工匠技法来实现。天赋可以让位给勤奋和经验,对于任何一位有抱负的写作者来说,这种祛魅都令人大松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