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从《诗经》里开出浪漫之花

□南京 贺震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巍峨的明城墙从太平门向东沿着钟山(紫金山)南麓延伸,弯了两道弯到达朝阳门(今中山门)。古人视钟山为蟠龙,这段修在钟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城墙,便被称作龙脖子。龙脖子在地堡城南侧向南弯了一下逶迤至富贵山东侧,继而在后宰门北侧昂首向东。在这段龙脖子城墙的外侧、龙脖子路的内侧,于参天古木之中静静地藏着一个明镜般的湖泊——琵琶湖。

整个龙脖子段城墙的精华,就在琵琶湖。琵琶湖的名气虽不如同在钟山风景区的紫霞湖、前湖和燕雀湖,风景却堪称绝佳。东、北两面古木参天,西、南两面城墙高耸,尽显山水城林之妙。湖面倒影层层,风景独美,宛如一幅静美的油画。然而,在南京众多的风景名胜中,琵琶湖却异常低调,低调到连不少本土南京人都没去游览过。但近日,琵琶湖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

春末夏初时节,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俏丽地挺立着。微风拂过,花儿在水面轻轻浮动,犹如凌波微步的娇俏少女,明媚又活泼。

那大片大片嫩黄色的花儿,便是三千年之前在《诗经》中登场的荇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又名莕菜,是睡菜科荇菜属的多年生水生植物。荇菜的叶片与睡莲形状相似,因之又称为野睡莲;荇菜花呈天然的金黄色,在阳光下泛出金光,因此又被称作金莲儿;荇菜花瓣边缘生着细小的绒毛,望之有一种柔和之美。荇菜名字虽有“菜”字,但不可食用,其全草可入药。荇菜对保护和改善水质、维持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如此美丽的荇菜,自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杜甫在《曲江对雨》中写道:“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王维在《青溪》里写道:“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温庭筠《南湖》诗曰:“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苏辙在《官舍小池有鸂鶒遗二小雏》中描绘了“半亩清池藻荇香,一双鸂鶒竞悠扬”的画面。曹雪芹《杏帘在望》里向人们呈现的是“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徐志摩《再别康桥》更是一片深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琵琶湖的荇菜一般5—8月开花,9—10月果实成熟。当初夏的风吹到南京,荇菜便携着亘古的诗意走来,一湖碧水半湖荇之际,水面上铺就成浪漫的金色花毯,也就到了去琵琶湖欣赏荇菜的时候。早上八九点钟和傍晚时分,阳光柔和,是观赏荇菜花最佳时间。由于荇菜上午花开,下午花朵关闭,因而,在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早晨与傍晚可以观赏到不同的风景。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家住在后宰门附近,得地利之便,从富贵山路向北,穿过明城墙一座无名城门,向左一拐便进入琵琶湖景区,环湖一圈大约只需要30分钟。因而,漫步琵琶湖是我散步的经典线路。漫步湖边,仰望古朴的城墙,眼观从《诗经》里开出的浪漫之花,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旷神怡。坐在湖边的木凳子上,静静地看朝阳升起、夕阳西下,看水鸟嬉戏于荇菜之中,常常不知不觉沉浸在《诗经》的意境里,物我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