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止步未完成

《少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蒯乐昊

张爱玲的《少帅》没有写完,英文原稿81页,翻译成中文也就3万来字,作为一本书,它有些过于薄了。

张爱玲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发力在她的早年著作上,那些被她留在身后的少作,知名度更大,也拥有更多的粉丝,而她在去美国后的创作,相比之下显得研究不足。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张爱玲在离开母语环境后,由于种种掣肘,在创作上元气衰弱,不复当年才情。但以张的勤奋和抱负,她其实一直没有停下对小说的探索。

用英文写作让张爱玲水土不服。她最后的20年一直在打磨《海上花列传》的英文翻译,这个书名,最直接的译法就是The Flowers of Shanghai ,既明白晓畅,也语带双关。但是张爱玲一定要把它翻译成 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上海歌女,亦所谓“先生姑娘”。因为当年上海长三堂子里的高级妓女,是被称为“先生”的,这也是这群女人身份独特性的一个象征,她们虽是烟花女子,但自幼受到严格琴棋书画训练,在文化阶层上显得优越娴雅。跟当时普通良家女子包办婚姻不同,青楼里这群被称为“先生”的高级交际花享有自由恋爱的特权,甚至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恩客。而“Sing-song(唱歌)”一词的发音,就酷肖上海方言里的“先生”。不得不说,这种翻译,苦心孤诣,妙趣横生,老外读者却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当时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一位美国编辑就说,“It's very good,but People don't talk like this.”——(她英文)是很好,但人们一般不这么说话。

张爱玲在美国的英文创作生涯,可以说处处碰壁,最初六年,她所有的创作竟无一出版。当她的《粉泪》被出版商拒绝之后,她沮丧到病倒,卧床数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恢复过来。两年后《北地胭脂》又被拒,张潸然泪下,情绪低落到极点。一日她梦见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作家取得了极大成就,相形之下她觉得自己很丢人,第二天,她泪流满面地向丈夫赖雅复述了这个梦境。连赖雅都不免疑心,这次退稿,她怕是要被美国文坛彻底抛弃了。

《少帅》也是一样,这部手稿写于1963年,当时张爱玲住在旧金山,准备用这本书打开美国市场。从题材来看,这个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的故事显然具备引爆市场的要素:宏大时代背景、政治秘辛与爱情。张爱玲向来重视历史细节,1961年,她远赴台湾,搜集写作材料,甚至希望能够采访张学良,但张还在被国民党软禁中,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

回到美国后,张爱玲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资料,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政治并非她的强项,她试图找到一种切入方式去还原复杂的时局,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模式是她所熟悉的:已有婚姻、野心勃勃又富少年气的男人,稚嫩而被动的少女,因为一场懵懂的爱情,便把自己抛入时代漩涡,她很容易就把她与胡兰成的情缘代入其中。

小说一共写了七章,军阀混战之下动荡的中国,历史背景和人物都相当庞杂,张爱玲动用了她从《孽海花》里学来的本事,用宴席上人们的谈论,来虚写时代大背景。“吴蟠湖、冯以祥、段庆莱……”这些发音相似的名字,中国人很容易明白她写的其实是吴佩孚、冯玉祥、段祺瑞。政治斗争风云变幻,化成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张学良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名字,只以“少帅”相称,蒋介石则是“那个刚刚跟孙博士成为连襟的继位人”,这种笔法,令老外读者一头雾水。在已经完成的七章里面,能明显感受到,一旦写到爱情,她便驾轻就熟,有大量的细节、心理,曲折幽微。一旦写到政治,虽然都有真实依据可考,依然显得虚渺。她在美国的文学经纪人对初始几章评价不高,这使张爱玲的写作信心大受打击,她意识到,自己是在一块并不熟悉的盐碱地上耕作。

张爱玲本来计划,从张学良和赵四的相识写起,一直写到西安事变,主线仍是爱情。这种故事结构,其实是另一种《倾城之恋》。但她败下阵来,只写到张学良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便即搁笔。她写道:“他已经结束了军阀时代……终于是二十世纪了,迟到三十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

故事戛然停在这里,留下了永远的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