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认识一位做编剧的朋友,因为工作需要,她一年中倒有半年要跟随剧组工作。而为了消解灵感枯竭的郁闷感,她需要时不时像鱼一样,跃出当代人压力深重的生活,透一口气。听歌、看展之外,今年春天,她的灵感源泉还有一本装帧优美的新书,这就是《山有扶苏:美得窒息的诗经》,这是一本形美、意美、音美,令人沉醉的中英文诗经诗画集。它取“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的鲜活画面,通过中英两种语言的韵律融合,再现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意境,翻阅它,可洞见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把中国人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能理解的美”的诚挚心意。
没错,这本新书的古诗英译,就是被杨振宁盛赞为“每天一个译诗的灵感”的许渊冲,年轻时,就读西南联大的他,英文翻译学习师从钱锺书,钱先生和蔼又严谨,但看了许渊冲的译稿也会评价:“灵活自如,令人惊奇。”直到快90岁,许渊冲翻译诗经时,还是保持了深夜工作的习惯,每天从23点到凌晨4点,在整座城市睡去时,他独自沉醉在诗经回环往复的曼妙节奏中,感受那个古老时代浪漫而尖锐,神秘又磅礴的叹咏,用一个又一个胜利连缀起他的黑夜。他追索到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源头。
“诗是不可以翻译的”,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看法。因为作为语言这顶王冠上的明珠,独属于诗的意境、内涵以及情感价值,是很难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得确切又隽永。为了让诗经英译灵活地体现出原作的韵味,许渊冲先生反复琢磨,形成了韵体译诗的独特方法,在韵脚上,他不断强化诗经一咏三叹、如时间和四季一样循环往复的特点。
不妨来赏析下这本书中传颂已久的杰作《周南·葛覃》,诗中唱道:“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女子在采葛制衣时看见黄雀聚鸣,而兴起与父母团聚的企望。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妙于取譬,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情。我们可以看到,许渊冲先生以“The vines outspread and trail”来兴味盎然地比兴,塑造了山野茂盛,黄雀欢鸣,采葛制衣,女子忽然心有灵犀的画面,描绘出一种既符合周朝已婚少妇的心境,又契合古典英伦田园森林画风的典雅韵律,充分折射了“音中有画,画中有歌”式的美,最后,许渊冲先生不拘一格地描写女子告知保姆她的归宁渴望,开始洗衣,整理行装,准备回娘家的欢快场景,少妇灵动活泼的心性,跃然纸上。
而作家闫红,也在此书中贡献了以当代语言来解析诗经的尝试。比如,《周南·葛覃》一诗的前两段被她解析为:“你看那葛藤长长,蔓延于山谷,叶片何其茂密。你看那黄雀飞起,又齐齐落于灌木,喈喈鸣叫不已。你看那葛藤长长,蔓延于山谷,叶片何其茂密。收割藤蔓拿去煮,做成粗布细布的衣服,舒舒服服穿在身上……”虽然是当代人的语言,但诗的节奏得以保留,诗的韵律得以强化,诗的曼妙声腔得到微微的延展。诗经原文,可以伴着古琴的演奏或钟磬的余韵唱起来,闫红的解析也一样,充满了现代诗或散文诗的韵味。
除了将诗经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在本书中,闫红还有一项有趣的工作,就是写一段关于主人公心境或诗篇创作背景的“阐述”。在《周南·葛覃》一诗之后,她写道:“在一个好天气里,她(女主人公)想做一些让自己更快乐的事,她看上去在挑选各种衣服,其实挑选的是对幸福场景的想象。想要见的人,要赶赴的盛宴,而这些泡沫般涌来的场景里,最让她感到幸福的,是她终于能隔着尘埃与路途,看见站在门口的爹娘。” 在此,闫红使用了电影蒙太奇一般淡入又淡出的手法,“泡沫般”的三个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很好地体现了已婚女子深埋心底的渴望。这种渴望,三千年之后依旧没有变。
如果说,许渊冲的英文翻译和闫红的当代诗翻译,如同《诗经》在东西方文化领域中的不同镜像,反映出古今中外相谐相通的人性,那么,闫红的阐释,就旁枝斜出,从读者的角度加入了阅读诗经的蹁跹想象,它开拓了“今人读诗”的纷繁感受,化用了我们读过的小说,唱过的歌词,念念不忘的电影情节与台词,它饱藏我们听过的音乐,见过的画面,触摸过的头发与泪滴,它们是感受的蝴蝶,刹那飞舞,真而幻,美得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