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时间的辩证法与小说的抒情性

《去老万玉家》 张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3月

□林颐

“美少年历险是早晚的事。”

翻开《去老万玉家》,第一句话映入眼帘。开篇就吸引人,让我好奇。舒莞屏,十七岁的舒府公子,他会有什么样的冒险经历呢?

《去老万玉家》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山东作家张炜沉潜十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美少年历险”为线索,呈现了清末民初胶东半岛在清廷官员、地方土匪、南方革命军等多种社会群体力量争斗的情况下,风云跌宕的社会面貌。

这部小说有明确的时间设定,但在我的感觉里,这个时间设定又是很模糊的,因为我们读者完全可以跳脱小说设定的时空背景,将它视作所有少年人的心灵成长史。

书名中出现的“老万玉”,是谁呢?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老万玉却迟迟不登场。小说一开场,舒府出事,舒公子匆促回家,登岸就遭到女匪“小雀鹰”的绑架,这个假万玉与吴院公口中的传奇万玉截然不同,当舒莞屏对老万玉的印象变得惊疑不定之时,张炜借助冷霖渡之口澄清了老万玉的身世和品性,随后,舒莞屏要见老万玉,还得经过女总管老山姆、女副将小棉玉的再三考验,沐浴更衣,万分虔诚地去拜见她。

从其他人物的口中,我们知道了,万玉是西周封赐的齐姜的七十三代传人,贪恋权势的养父将她献给清廷蛮将,万玉手刃仇人星夜奔逃,跃马大荒一呼百应,被当地百姓称为“大公”,纵横齐鲁二十余年。这是什么样的写法啊?张炜真的太会讲故事了。这个人物的“包袱”,埋得很深很长。先抑后扬,悬念迭起,这是勾着读者也想跟着舒公子,一步一步去老万玉家,去看看这位奇女子。

这部小说附录了《四十年前的种子——答宫达》作为后记。里面说道,“老万玉”确有其人。“她在我出生的那片林野、在周围村落,人人皆知。”张炜创作《去老万玉家》,在1981年就萌生了想法,他在地方志史料中读到了一位赵姓女匪的事迹,这些传说让张炜深感震惊。

张炜长期寓居半岛,听民俗、染异风,他亲近海风带来的别样气息,胶东传说的种种特异,经过他的文笔调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半岛写作”。这种风格,我们在他从前的《古船》《独药师》等作品中就领教过了,《去老万玉家》再次展现了他吸收地方文化的能力,但这一次,他在“老万玉”的人物塑造中还糅合了法国的“圣女贞德”的形象,特别是用《策马图》表现了女英雄召唤众人跟随的英姿与力量。

这与小说的历史背景也符合,既突出了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现实情境,又增加了小说的诡谲气氛和人物魅力。这部小说从舒莞屏的视角去写围绕着“老万玉”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步步惊心、层层剥笋的效果,舒莞屏不仅亲眼目睹了悍匪的残酷无情、草菅人命,也感受到了乱世之中、在各方势力挤压下的黎明百姓的生存之难,他将如何冲破牢笼,做出自己的抉择呢?小说的配角们,塑造得都很不错。万玉对救命恩人吴院公的念念不忘,国相冷霖渡对万玉的执着痴迷,还有小棉玉面对舒公子时的羞怯与暗恋,都让人叹息唏嘘。

《去老万玉家》是一部好小说。或许,我们可以把“老万玉家”当作一种文化符号,如何建构又如何解构,如何破除迷障,放宽视野,如何找到自我。张炜说:“只有全力以赴的写作才是重要的,因为每部书都有其不可比性。”作家依然走在路上,我们不知道他何时能够抵达“老万玉家”,但是,我们有幸与他经过一些地方,看到他经眼的风景,陪同他一起成长,“尽到全力,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