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聚焦

夫妻离婚,百万粉丝号怎么分?

虚拟财产分割走上法庭

近年来虚拟财产继承问题及引发的纠纷也日渐引人关注。在此类问题中,不只是虚拟财产的归属,其价值如何评估,也是棘手的问题。以自媒体账号为例,其经济价值多取决于运营情况和市场行情,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虚拟财产价值认定标准。

婚姻破裂,百万粉丝短视频账号如何分割,夫妻二人对簿公堂;90后百万粉丝博主主动订立遗嘱,如果自己不幸离世,账号交由朋友运营,名下虚拟资产继承给父母……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涉及虚拟财产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引发关注。

虚拟财产分割走上法庭

此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曾披露过一桩虚拟财产分割案。5年前,陈某与谢某登记结婚。婚前,陈某便运营着自己的快手账号。婚后不久,陈某又注册了同名抖音账号,粉丝量迅速增长到300多万,运营短视频账号成为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后来,陈某与谢某因家庭琐事发生纠纷,双方均同意离婚,但对于300多万粉丝的抖音账号、10多万粉丝的快手账号归属问题,产生争议。谢某提起诉讼,要求分割包括短视频账号在内的财产。而陈某觉得,两个账号一直由他负责策划、运营,谢某从未参与,所以是属于自己的个人财产。

负责审理此案的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认为,两个短视频账号粉丝已经达到一定数量,能够获得广告收入、平台流量收入等,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具有财产属性。但抖音账号是婚后注册,快手账号的粉丝也是婚后积累起来的,因此其中财产性权利和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同时,法院还提出,基于两个短视频账号的注册和运营都由陈某负责,具有较强的人身属性,故在财产分割时,可以采取账号归陈某单独所有,由陈某给予谢某一定经济补偿的方式处理。经法院主持调解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据此作出调解书:确认原告谢某与被告陈某离婚,抖音、快手账号归属于被告陈某,陈某另行支付谢某补偿款6.6万元。

今年3月,江苏高院发布“2023年度江苏法院家事纠纷十大典型案例”,上述案例被列入其中。江苏高院表示,互联网时代,出现与实体财产同样具有财产价值、形式多样的虚拟财产,“涉虚拟财产分割的离婚纠纷不断涌现,成为家事审判必须明确裁判规则的问题”。

虚拟账号继承写进遗嘱

除了“婚姻破裂后,虚拟财产该如何分割”,最近几年,“虚拟账号的继承”相关话题也开始慢慢走进公众视野。“你是不是想继承我的蚂蚁花呗”,这句一直流传于网络的热梗,似乎正在“照进现实”。

法学专业毕业生谢家炜此前曾在律师事务所工作。这期间,一名90后妈妈在谢家炜等人的公证下订立遗嘱,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游戏账号,这让他感觉“很震撼”。

刘千是中华遗嘱库资深咨询顾问,工作已近5年时间。他明显感受到,最近几年,前来立遗嘱的90后、00后逐渐增多,特别是在95后所立遗嘱内容中,频繁涉及虚拟账号。曾有一名将虚拟账号写进遗嘱的年轻人对刘千说:“您别笑话我,我现在没什么钱,网络账号对我来说就是比较宝贵的东西。”

2023年年初,一名拥有130多万粉丝的90后网络科普博主,前往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刘千介绍,这一科普账号是“呕心沥血的成果,运营了10多年”。因此,这名博主计划,如果自己不幸离世,账号交由朋友运营,名下资产继承给父母。后来,这一案例被中华遗嘱库选定为当年的“十大典型案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大量讨论。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刘炼箴律师,5年前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便开始关注虚拟财产保护。在他看来,当代年轻人是使用网络应用和服务的主力军,而网络催生的部分虚拟财产具有一定的价值。有些人希望可以由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继承,“这是人性使然”。

难在账号归属和价值评估

中华遗嘱库家办部联合创始人、前民商事法官张大龙坦言,前述130多万粉丝的网络科普博主,在账号的继承上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除非得到平台的同意,否则账号交由朋友运营,其实是存在较大障碍的。”他还解释说,如果用户都产生账号继承问题,网络平台的运营维护成本就会随之增加。平台通常会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拒绝对于账号的继承要求。

为了明确逝者账号的处理方式,近年来,多个网络平台陆续出台规定。比如微博会对逝者账号设置保护状态,此后该账号将不能登录、发布或删除内容、不能更改状态。B站则是开发了纪念账号功能,家属可以将逝者账号申请为纪念账号,申请成功后账号会被冻结,任何人无法登录。

也就是说,常见的虚拟账号都依赖于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用户在使用之前,需要同意相关用户协议和平台规则,其中通常会对虚拟账号的继承予以限制。虽然这种“网络平台提前拟定,且未与用户协商”的条款,严格意义上属于“格式条款”,但刘炼箴律师也解释,“在网络平台已对限制虚拟账号继承的格式条款履行提示和说明义务,且该格式条款不存在其他效力瑕疵的情况下,继承人要求继承被继承人名下虚拟账号的请求难以得到司法支持,只能与网络平台进行协商”。

和虚拟账号继承一样,在离婚夫妻的虚拟财产分割纠纷中,确定账号归属也存在一定难度。

账号归属之外,虚拟财产的价值如何评估,也是当下比较棘手的问题。江苏高院表示,“由于自媒体账号的经济价值,多取决于运营情况和市场行情,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虚拟财产价值认定标准。”“对于要求分割的虚拟财产,一般先由当事双方协商其价值;协商不成的,法院会采用双方竞价或者委托第三方鉴定、评估的方式确定其价值。”

司法尚需更进一步

可以看到,不管是虚拟账号归属的判定,还是虚拟财产价值的评估,相关部门在司法实践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一边寻找更合适的解决办法。

民法典第127条提到,“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凌霄认为,“这一条款虽然只是原则性规定,但是明确了虚拟财产的财产地位,为将来进一步丰富虚拟财产的定义,以及制定其他更为细致的法律法规,奠定了法律基础和依据。”

“之所以这样一笔带过,主要是考虑到相关问题的复杂性、争议性,以及篇章结构的限制。”刘炼箴律师解释,立法者希望通过其他专门法律,来具体构建数据与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制度规范。“只是,目前出台虚拟财产专门性立法的时机尚不成熟,行政、司法机关在处理相关纠纷时,还不存在明显‘无法可用’的困境。”

正如广东经国律师事务所易琼律师所说,“虚拟财产处理起来,困难重重”。因此,她希望出台指导意见或公开典型案例,作为参考。

对于虚拟账号的归属问题,张凌霄律师建议,有关部门可以依托法律法规,指导网络平台修改、完善用户协议和平台规则,做到与法律法规相匹配、相适应。针对虚拟财产价值评估这一难题,他认为,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设置虚拟财产的评估规范、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