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看古代“王婆”花式冲业绩

莫高窟445窟盛唐婚嫁图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警世通言》中就记载着不少媒婆故事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醒世恒言》

▶开封​“王婆”赵梅在南京助力姑娘小伙找意中人 快报资料图

最近,火爆全网的开封“王婆”怀揣一身说媒本领来到南京,在微风习习的玄武湖畔,为单身青年“保媒拉纤”,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大会”。

“好像找到了恋爱冲动”“求王婆也给我介绍一个帅哥吧”……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热闹地讨论着这场“相亲大会”,也对古代的“王婆”本婆充满了好奇。

古代媒婆怎么说媒?今天文脉君就来聊聊这个月老手下的“销冠”,是如何靠一张嘴“盘活”爱情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张然/文 钱念秋/摄

那些故事里的“王婆”

“王婆”的形象之所以家喻户晓,大致是因为《水浒传》里那个促成西门庆与潘金莲苟合的王婆。其实书中的“王婆”数不胜数,“王婆”也成了媒婆的代名词。

宋代《太平广记》中有载:“范公引宾客,绁鹰火,猎于王婆店北。为奔马所坠,不救于荒陂。”这里的“王婆店”被认为是地名。

后来,在宋元南戏以及元杂剧作品,如《拜月亭》《小孙屠》《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等中,均有“王婆”的身影。“王婆”一词开始与媒婆身份对应。

明清戏曲文本中,这一角色频繁出现,形象也更加多元。例如,李开先的《宝剑记》,“王婆”以正面老妇人形象出现;《八义记》《玉环记》《金印记》等作品中,“王婆”变成了商人;《香囊记》中的“王婆”,又成了邻人。

更有文学作品将“王婆”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醋葫芦》中,把媒婆穿什么、长啥样、怎么说话,都讲得生动。

“那媒婆少不得定是姓王,不见戏文内,但是王婆,便有三分手段。况且这王婆,更又不同,总不出三姑之右,颇列在六婆之前,眼睛都会发科,鼻子也会打诨。那时听得扣门之声,即便出来。怎生打扮?《临江仙》为证:脚踏西湖船二只,髻笼一个乌升。真青衫子两开衿,时兴三不像,六幅水蓝裙。修面篦头原祖业,携云握雨专门。赚钱全仗嘴皮能,村郎赛潘岳,丑女胜昭君。”

不少文学作品中的“王婆”形象并不是什么好人。《醋葫芦》也有一段经典的牙婆贩卖人口的描写,大户人家的主母都氏约王婆想出卖自家两个丫鬟,王婆则给都氏出谋划策。

再有《警世通言》中写到个糟老头子张员外,一大把年纪了还想娶妙龄佳丽,两个媒婆贪图张员外的银钱,三言两语骗过娇嫩丽人嫁了过去。

如上所说,“王婆”或是讨喜,或是讨嫌,她的存在,让我们得以看见古代社会的小人物生存之路。

一张巧嘴“盘活”爱情

古代人结婚讲究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见媒人在古代婚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甚至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不被承认。

那么,在古代,媒人是如何靠着一张巧嘴“盘活”爱情、缔结婚姻的呢?

朱熹的《家礼·昏礼》中记载:“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身及主昏者,无期以上丧,乃可成昏,必先使媒氏往来通言,俟女氏许之,然后纳采。”

在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等古代婚礼礼仪中,每一步都少不了媒人的存在。

男子有了心仪的女子,便会派媒人去提亲,向女子说起男子的情况,这便是纳采。纳采之后是问名,由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年纪以及生辰八字,看男女双方合不合适。

随后,男方父母将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带给女方,这就是“过大帖”“换鸾书”,也称为“通书”,实际上有点订婚的意思,这叫纳吉。

接下来的纳征大概意思就是给彩礼,随后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这也都少不了媒人在两家之间奔波。

到了迎亲这一天,媒人一路护送女子前往男方家,这桩大媒到此才算是完成了。

能促成百年好合的姻缘,是媒人的一大幸事。《初刻拍案惊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南宋时期,浙东有两户人家——张家和罗家毗邻而居,两家还在同一天生了孩子,一个是儿子,名叫张幼谦,一个是闺女,名叫罗惜惜。两个孩子青梅竹马,相伴读书,渐生情愫,后来他俩的感情被发现了,罗惜惜的父母勃然大怒,将张幼谦捆送官府。

在县令和媒人杨老妈的尽力帮助下,两个年轻人最终喜结连理。正是由于媒人的出面,让他们在合乎礼制的名义下,最终获得了幸福。

“考公”小众赛道:当媒婆

万万没想到,媒婆里也有“公务员”。

在古代,如果你想考公,还有个小众赛道,那就是当媒人。

媒人的身份分为官媒和私媒,官媒就是为官府充役的媒者,自然也就是有编制的“公务员”。

早在周朝,就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媒氏。《周礼》中也明确了媒氏的职责:“媒氏,掌万民之判”,通俗点说,保障结婚率就是媒氏该做的事。

汉武帝为了开拓西南,在百越之地设立媒官,教导当地居民进行婚姻嫁娶。到了元代,官媒的一套“考公”流程更加明晰,元代《通制条格》中记载,地方官要根据地方人口的实际情况定“编制”,由地方长老推荐合适的妇人充籍为官,称为“媒妁”。这些官媒受到政府的委任与监管,负责“钦依圣旨,定到聘财求娶”。

明清时期,《醒世恒言》中描写,官媒婆是在地方媒婆中选取顶尖人物充任的。由此可见,私媒做得好,也能成功“上岸”成为官媒。在这一时期,官媒主要负责官府之家的嫁娶,民间百姓的婚嫁,则由私媒负责。

不论是王婆李婆,媒婆还是得“上路子”,有职业操守。而且,做媒婆要有能说会道的本事,拥有高情商,还要能见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