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重磅/社评

将违法改装电动车纳入“失信”,这招硬

在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将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纳入征信系统。这种做法有助于形成更大震慑力,倒逼一些“改装爱好者”打消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和为他人负责的意识处理相关问题

为有效整治电动自行车行业乱象,严厉打击电动自行车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近期南京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重拳出击,重点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新国标、非法改装、加装电动自行车等违法违规行为。5月23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外公布全市首起涉及电动自行车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案例。此举表明南京坚决遏制乱象,提升市民安全感的决心。

这一案例显示,六合区一家电动车维修部在售的3台小刀牌TDT02330Z型电动自行车涉嫌加装改装蓄电池。改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便于销售,毕竟,“改装”的市场需求是存在的。一些消费者出于种种目的,希望花小钱骑“大马力”的电动自行车,对销售者提出改装要求。对这种无理要求,销售者本不该惯着。但现实中依然有不少销售者为了讨好消费者而答应改装,甚至主动迎合之。

然而,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对电动自行车“动手脚”,是违法违规行为。《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对电动自行车改装。

而显然,这种违法行为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触目惊心。在一些事件中,“改装”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今年3月,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报道,海口一小区架空层内突发大火,疑似改装电动车自燃所致。2023年7月11日,苏州太仓市一路口有电动自行车自燃,该电动自行车经过了改装。

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改装,意味着对生产标准进行了颠覆式的破坏,且令改装后的车辆脱离了管理视野。这就形如在道路上和居民区里安装了“不定时炸弹”,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将此类行为纳入“严重违法失信”范畴,合乎法律精神,合乎民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将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纳入征信系统。这种做法有助于形成更大震慑力,倒逼一些“改装爱好者”打消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和为他人负责的意识处理相关问题。

南京“2·23”火灾事故令人痛心不已。如何消解不守规矩的电动自行车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成为一个沉重的课题。管理好电动车,不仅要对改装电动自行车的行为说“不”,还要全面、彻底铲除违法违规土壤,令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细致化。据报道,南京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电动自行车及其相关产品违法行为,同步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着力营造主体自律、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切实规范电动自行车市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一表态令人欣慰。

唯有依法依规将电动自行车管到位,使之不再有成为“脱缰野马”的机会,无妄之灾才会少一点更少一点。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