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南京眼

122万尾长江原生鱼宝宝“回家”

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开展水生生物补偿增殖放流

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开展水生生物补偿增殖放流,122万尾长江原生鱼“回家”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炜 摄

扫码看视频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娜)5月24日上午,122万尾长江原生鱼“宝宝”从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现场放流江中。

仙新路过江通道是“十四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全长约13.17公里,主桥为1760米的单跨钢箱梁悬索桥。建成通车后,将成为连接主城区与江北新区、六合区的重要纽带,过江车程将由1小时缩减至10分钟,对于进一步提升南京长江干线过江能力、完善区域路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快报记者在该水生生物补偿增殖放流暨“奋力谱写长江大保护新篇章”主题党日活动现场见到,一座简约、壮观的大桥稳稳架设在江面上,在主塔、连接线等部分区域,工人仍在施工中。

南京市公建中心仙新路过江通道南塔现场负责人钱越介绍,目前,大桥主桥沥青下面层已经铺装完毕,后续还有上面层铺装及机电工程等,南北接线下部结构已经基本完成,上部结构还在有序推进。

上午10:30左右,增殖放流开始,一桶桶鱼苗顺着通道滑入江中。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裁曹亚丽介绍,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建设过程中对长江水生生态造成的影响,进一步落实长江大保护的要求,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活动中共向长江投放草鱼20万尾、鲢鱼40万尾、鳙鱼40万尾、青鱼10万尾,特种鱼长吻鮠7万尾、胭脂鱼5万尾,均为长江原生鱼种。

据介绍,南京市公建中心在工程前期、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始终把长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贯穿其中,一贯秉承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在项目可研阶段即开展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工作,得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在施工过程中,将环保考核纳入施工方合同,并委托专业环境监理机构进行环保监理。积极落实大气、水、声、固体废弃物等相应的环保措施,完成绿化、水生生态等相关生态补偿工作。

近年来,南京市公建中心积极开展长江生态保护增殖放流,共投放青鱼55万尾、草鱼50万尾、鲢鱼115万尾、鳙鱼115万尾,以及珍稀鱼种长吻鮠12.5万尾、胭脂鱼9.52万尾、铜鱼1100尾,底栖生物中华绒螯蟹120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