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以下简称“《深潜》”)作品研讨会在无锡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七〇二所)指导,译林出版社、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无锡市作家协会承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斯佳
兼具时代性、科普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位于无锡的七〇二所几代科研工作者奋发图强,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设计研发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科技领域的综合实力。
《深潜》以新的视角讲述了深海探测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接连创造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的重大时刻,也以细腻的手法塑造了大国重器背后的科研团队群像。本书曾入选2022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3年“中国好书”六一专榜、2022年12月“中国好书”、2022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3年“苏版好书”等。近年来,译林出版社牢牢立足本社在科普板块的特色优势,深挖科技领域的原创内容,《深潜》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徐海认为,《深潜》关注现实,紧扣时代主题,立足新闻真实,是科普和新闻、科普和纪实、科普和文学相结合的优秀作品,为新生代科普创作提供示范和引领。徐海表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各出版社,将继续高度关注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定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夯实特色化内容储备,加强市场化运作和融合发展,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深潜》正在远航,这部兼具时代性、科普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好书,必将潜入更大的阅读群体中,进入读者的心中,深埋下科学的种子。”
展现中国深渊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使得人类探索地球海洋最深处成为一种常规的科考活动。从浅蓝到深蓝,在探索海洋未知奥秘的征途中,科技工作者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深潜》带领读者领略了我国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高度评价了《深潜》的时代精神、文学价值和科普价值。
无锡市作协主席黑陶表示,《深潜》是典型的科普作品,对地球海洋的地质、生物,深海潜水器的研发历程及作业情况,都做了详尽又平易近人的介绍。此外,作者特别关注细节和人物心理,文学性由此体现。无锡市科协副主席吴立群提出,《深潜》实现了科学和文艺的结合,文艺让科学更具亲和力,实现高效和跨领域的传播,科学赋予文艺家观察世界的崭新视角,读者由此得到全新的审美体验。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指出,《深潜》这样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叙事,代表的是国家意志,传达的是一种国家情感,代表的是国家价值,叙述的是国家行为;《深潜》又是一次科学叙事,对科普知识、科学意识和科学家精神都做了全方位的叙述;《深潜》也是一次跨文体叙事,将科普的写法跟纪实文学的写法紧密结合。
《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认为,《深潜》融海洋、科技、天文、地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资料详实,内容丰厚,引经据典,文笔刚健又不失优美,为读者科普了诸多领域的知识,但丝毫没有弱化作品的文学性。作者笔下有精确的报道、缜密的逻辑、艺术的呈现,剪裁有度,以独特视角和深厚功力,塑造出一大批新老科学家和巾帼不让须眉的深潜女将。
光明日报社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指出,作品从历史和时代的张力中书写,令航天与深潜互相参照,很好地处理了个体与群像的关系,进行了人的形象和精神的书写。作者通过文学手法,通过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感受,让大国重器的题材能够很好地落地。
体现了跨文体写作的特色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陈佳冀指出,《深潜》体现了跨文体写作的特色和客观、深入、在场的写作姿态及写作立场。“它打破了文体界限,发挥了文学积极介入现实的功能,既有新闻立场的时政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有以小说、散文两种叙事形式传递出的情感和温度,不仅是记录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的科普档案,更是一份饱含人生境界与家国情怀,充满人性热度与生命境界的良心之作。”
江苏科普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张洁称赞《深潜》是一部写得非常生动、科普浓度高且信息量大的作品。近年来,在各大图书榜单中,科普类图书占了30%左右。科普创作切入主题出版已成为常态。“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影响公众和青少年,而且影响科学家共同体,为全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总结,《深潜》是第一部书写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研发全过程的作品。“它是具有重大时代价值的主题写作,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反映人类探索精神的写作,是一部文学和报告相结合的作品,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性,也讲究文学的结构,是具有科普价值的纪实作品。”
研讨会最后,作者高仲泰表示,评论家对《深潜》的肯定,更多是出于对以叶聪、徐芑南为代表的新老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的肯定。“七〇二所在无锡,我也在无锡,作为一个新闻人,我关注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关注叶聪的成长。如果我是外地人,就不一定会接触到这么宏大、这么无与伦比的选题,这是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