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微
《哈利波特》出版至今已经26年,这26年恰好是我的年龄从青少年成长到中青年的历程。上周,我和英文系包慧怡教授做了一场回忆《哈利波特》的分享活动。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现象级小说,它的传播走过了传奇的历程,虽然如今JK罗琳因为跨性别的议题受到了不少争议和抵制,但我依然好奇,这样一部涉及28个纯血巫师家族、多代人历史的巨著到底是怎么写成的?
1990年,罗琳乘坐火车从曼彻斯特前往伦敦,因为火车延误,她有了灵感,设计一个即将迎来11岁生日的男孩在魔法世界开展冒险之旅的故事。罗琳和哈利波特同一天生日,7月31日。为什么会投射和自己同一天生日的主人公是一个男孩呢?她在采访中也曾经提到,父母曾经期待她是一个男孩,就连名字都起好了,所以对她的出生非常失望。罗琳的父亲是一位飞机工程师,罗琳的母亲是一位科学研究人员。他们的初遇是在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在罗琳看来,国王十字火车站是一个浪漫而神秘的地方。她一直很向往美满的家庭,可惜她没有特别美好的童年。在《哈利波特》中,有许多理想的父亲形象,包括邓布利多、海格、小天狼星、卢平、亚瑟∙韦斯莱等等。现实生活中罗琳和父亲的关系却非常紧张,她对父亲角色需求也是阶段性的。罗琳的母亲于1990年因病过世,她并没有看到罗琳后来非凡的成就,罗琳在小说中不断创造着离别与失去,与她对母亲的思念有关。她喜欢森林,童年时经历过两次搬家之后,她的家毗邻森林,这给了她写作“禁林”时想象神奇动物们的灵感。
今年我偶然认识了《哈利波特》的编辑翟灿,她寄给我一本书《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记录了2017年《魔法石》出版二十周年时的一场纪念展览。在那次展览中,展出了大量由大英博物馆档案馆提供的稀奇珍宝,也有罗琳的私人收藏。从天文学到魔药学,再到魔咒学、炼金术、变形学、占卜学,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所教授的那些课程,出现过的物质,比如希腊纸莎草、法国凤凰、泰国天宫图、曼德拉草、护身符、独角兽、坩埚,还有中国1600年前的甲骨等等,都可以在物质的来历中找到故事原型。因此“哈利波特”的故事细节,根植于流行了许多个世纪的传统,尤其是希腊神话。罗琳是古典文学和欧洲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给了她写作《哈利波特》的知识准备。有一本写于1799年的书《植物神庙》,作者是内科医生兼植物学家罗伯特∙约翰∙索顿。在中国也有历史悠久的草药学传统,起源于神话中的炎帝神农,被认为是农业和医学的发明者,也是最早的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作者。这两部书的纪念物品也出现在了展览中。
在第一部“魔法石”的故事中,学霸赫敏不断查找一个名叫“尼克∙勒梅”的人的痕迹。尼克∙勒梅是法国人,14世纪的著名炼金术士,其最著名的贡献在于制造出了魔法石,并用其成功地将水银变成了黄金。因此他也被视为欧洲炼金术的始祖。据说他可以利用魔法石和他的妻子永远长生不老。尼克∙勒梅历史上真有其人,展览书中有一个展品就是从巴黎的法国国立中世纪博物馆借来的勒梅墓碑。对中国人来说,追求长生不老是很亲切的故事主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走出花果山就是因为要求长生不老之道。《哈利波特》中的反面人物伏地魔十分渴望得到长生不老之药,他给自己起的名字“伏地魔”(Voldemort)本身就有飞离死亡,或者偷走死亡的意思。为了追求永生,伏地魔不惜通过杀人这种残暴的手段分裂自己的灵魂来制造魂器避免死亡。但伏地魔的永生梦没有实现,他所珍爱的魂器被哈利波特小团队一一毁灭,最终也不过只活了70多岁,搞笑的是,居然还没有上海人的平均寿命长。
最后就是语言准备。罗琳显然是一个造词天才,罗琳利用希腊文、拉丁文及各种合成词创造了世界、创造魔法物质、创造人物世界的个性及咒语的隐喻。比较有趣的当然是占卜如尼文。这本策展书中,还有大量的手稿和绘画稿件,有的是罗琳自己画的,有的是插画师画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方式,从绘制空间开始,创造命名、创造世界。在魔法的外壳下,爱的意义、友谊的意义同样是通过主人公们共同成长,肩并肩一起做事,一起经历创伤和荣耀缔结的。正如罗琳借“哈利波特宇宙”构筑的基本世界观与爱的魔力有关,也许在她看来,爱是最大的魔法。但是爱的来源却十分神秘,有时令人痛苦、有时令人疯狂、有时也会带来壮烈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