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低欲望”危机

《低欲望社会》 [日]大前研一 著 姜建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房伟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是一本几年前轰动日本的社科书籍,引发人们对于东亚发达国家社会形态反思,更是一本让人们思考“如何去生活”的书。作者是工科男,专业是核工业,曾就读于早稻田、东京大学、麻省理工这样的世界名校。他毕业后,先在著名管理公司麦肯锡任职,不知为何,辞职成了咨询师,给大企业“出主意”来谋生。他年纪不小,阅历丰富,在经济和科技领域都有建树,更难得的是,他对日本社会的“危机洞察”非常敏锐,尽管开出的方案,还值得商榷,但“低欲望社会”这个标签,可以说戳中了东亚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痛点”。

宅男宅女,壁男,食草族、断舍离、极简生活、社恐等日韩时髦词汇,都能看到“低欲望”的后果。近些年,中国社会似乎也出现了年轻人“躺平”的情况。“三和大神”“废柴青年”等称呼,也能看到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理论的影子。当然,大前研一首先还是针对的日本现状。他其实讲出很多当代日本人心中的困惑,奋发进取的“明治之子”“昭和男儿”,怎么就变成“平成废物”?作为一本社会学普及性读物,作者语言平实,没有多少专业术语与故弄玄虚的扯淡,但谈的问题很尖锐,有数据,有图表,有分析,也有预测。这本书的主要任务,也是提出问题,而非是解决问题。当然,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困境。

这本不太厚的小册子用“美丽的衰败”总结日本社会低欲望问题,颇有几分文学气息。 作者犀利地砍向了社会问题几把刀。第一把刀是“人口结构”,作者提出日本最大问题是“人口减少”,人口结构也发生变化, 日本劳动人口每年40万—60万的速度在减少。“食草化”年轻人颓废躺平,“选择不拥有”成了理直气壮的理由,反而老年人都是“活力满满”。作者指出,日本是长寿国,据2013年的数据,女性平均寿命86.1岁,世界第一,男性80.2岁,世界第五位。老年人不仅身体好,且热爱工作。现在,中国老年人也变多,平均寿命也在延长,但情况有些不一样,年轻人虽然部分躺平,但大部分仍努力工作,部分退休老年人生活比较轻松,但有些老年人还苦苦挣扎在生活里,如城市随处可见的“银发保洁”。

第二把刀是对安倍执政时期政策提出批评,比如,安倍保守的移民政策。“一亿总活跃”的刺激消费和就业的改革,也存在很多缺陷。扩大女性与老年人就业,普及同工同酬,也很难刺激消费。刺激消费,就是刺激欲望。作者甚至认为,美国是高欲望社会,日本是低欲望社会,在日本,老年人的消费欲望,其实和年轻人一样低迷,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只能拼命攒钱。日本的储蓄率很高,1700亿日元存款,大部分属于65岁老年人。社会出现大量“人走了,钱还很多”的状况。年轻人不想买房买车,不想结婚生子,只想攒钱。30岁日本人就开始存钱。日本核心消费人群变成“单身贵族”,而不是想买房买车、组织家庭的青年男女。有趣的是,作者给出低欲望青年日本生存最大依靠,就是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几个饭团就能果腹。最低消费5百日元(大约23人民币)就能活一天。这无疑让人反思。

第三把刀,作者砍向日本“教育问题”,特别是“大学教育”。这对我们也有警示作用。他指出日本大学过多过滥,文部科学省缺乏改革锐气,学生和老师热衷死记硬背“显像管电视机”式落后教育。要减少大学数量,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激励学术创新,适应高科技时代发展,培养挑战世界的优秀人才。作者还举荷兰农业和德国职业教育做例子。

本书还提到房价、消费降级、女性婚恋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社会欲望的重要因素。尽管,大前研一提出了很多对策,比如,鼓励移民、降低房价、科技创新、大学教育转型等,但看起来这些办法,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近些年来,日本御宅族情况愈发严重。201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次官熊泽英昭,不满44岁长子熊泽英一郎长期啃老,竟持刀将其杀死,再次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相比而言,中国自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社会主流心态是提倡奋斗的社会环境,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结构压力,我们也正在面临困境。如何摆脱困境,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深入研究,无论如何,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