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青史凭谁定是非

《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萧知纬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远

不夸张地说,罗伯特·达恩顿是美国当代声名最显赫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履历由一串耀眼的光环构成:牛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大学教授”(哈佛给予教师的至高荣誉,退休后仍为其终身保留办公室)、图书馆馆长、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会会士……他也是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法国史研究专家之一。中国读者对达恩顿应该也不陌生,他几乎所有的代表作都已有了中文译本。

即便这样的大学者,也曾经历被退稿的尴尬。那是19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200周年前夕,达恩顿受邀为《纽约时报》撰写一篇专稿,向当代读者介绍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件。交稿几个星期之后,邮差送来了退稿信,编辑给出的理由是“写得太复杂,对读者的期待太高”。这件事给达恩顿带来不小的困惑,“我们能同古人对话,却不能让今人倾听。在那些摩登男女的眼里,我们枯燥乏味,迂腐老朽……难道我们这些职业历史学家就无法跟一般读者沟通吗?”

“怎样才能让一般公众对我们写的东西感兴趣呢?”达恩顿用《拉莫莱特之吻》给出了自己思考的结果。

拉莫莱特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位神父。1792年7月,正当法国国民议会的资产阶级代表们陷于唇枪舌剑、你死我活的相互攻讦之际,拉莫莱特提出了一个解决分歧最柔软的方法,那就是爱,用博爱精神弥合创伤,求同存异。他的建议立刻得到响应,代表们相互拥抱,发誓要情同手足。革命得到了挽救,但保质期却不到半个月。两周之后,法国陆军部一位旧军官被巴黎市民割下头颅,人们还抓住了他的女婿,押着他和岳父的头颅一起游街。如果说,拉莫莱特之吻代表了温情与博爱,那么巴黎街头的那一幕就是血腥与暴力的噩梦之吻。达恩顿试图通过这种对比告诉我们,历史事件仿佛万花筒,不同镜面折射出的,是一幅幅既相关又冲突,既联系又对立的画面,这些画面彼此交织,形成一幅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图景。对于热衷于探究历史的人来说,这既是警示——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探知了某一方面的真相就洋洋自得;也是激励——告诉人们即便那些“老掉牙”的历史议题,依然有无限空间可待发掘,让普通人读来也趣味盎然。

正如其副标题揭示的,《拉莫莱特之吻》是一部反思文化史的学术随笔集。在作者看来,好的历史研究就是要“深入历史资料探索其与周遭环境的关联,在文本与其文义格局之间来回穿梭,直到清出一条通路穿越陌生的心灵世界”。历史上的每个个体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诉说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今天读者觉得有隔阂,是因为没有设身处地地进入前人的生活世界。因此,“看不懂一句格言、一个笑话、一个仪式或一首诗的时候,我们知道其中必有通幽的曲径。在文件最隐晦之处挑三拣四,或许能够解开闻所未闻的意义系统,这样的线索甚至可能引出令人啧啧称奇的世界观”。于是,达恩顿从“拉莫莱特之吻”这一文本的“幽暗处”带读者们进入历史,举凡影视剧中的历史叙事、新闻与出版、书籍和阅读的历史、思想史、观念史、心态史、历史与人类学、历史与文学、历史与知识社会学等等,皆有关照,其涉猎之广,反思之深,令人佩服。

作为当代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的重镇和阅读数研究领军人物,达恩顿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的思考尤其精彩。比如,他主张从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巨大变革的角度,理解法国大革命在人类现代历史进程中独一无二的意义,“这场大革命标新立异的地方实在太多,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这跟我们所奉行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理念是如此背道而驰”。比如,他花了很大功夫搜集整理过去几个世纪中的藏书目录、征订启事、销售清单和书信、日记、图画等大量资料,描绘了一幅欧洲近代阅读史的画卷。

达恩顿特别看重历史叙事中对“意义”的阐发,在他心目中,人类对意义的需要,就像吃喝一样是最基本的。这倒不是说每个普通人都会像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而是说在他们衣食住行的背后,蕴含着一整套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也许本人习焉而不自知,而此时那些令人激动、富有创意的历史研究就应该有这样的敏锐,挖掘出事件背后前人所经历和体验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其目的只有一个:理解生活的意义:不是徒劳地寻找对这一伟大的哲学之谜的终极答案,而是从几个世纪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去探求和了解前人对此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