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陈军:不能忘却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

学者、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

扫码看视频

《歌唱祖国》《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白毛女》……你知道吗?这些著名的文艺作品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江苏人名字。

作品的知名度与作者的湮没度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深深地触动了陈军。为此,他花费一年多时间编著了《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追溯、还原延安时期(1935年—1948年)江苏文艺人的故事:他们不远千里,为信仰奔赴延安;他们无惧艰难,为时代需要投身文艺战线。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文

牛华新/摄 张浩然 蔡玥/视频

延安“文化军队”中有大批江苏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有《歌唱祖国》旋律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自信、明媚的笑脸。这首经典名曲诞生于1950年,传彻大江南北,被称为“第二国歌”。它的词、曲作者王莘是江苏无锡人,其出生地荡口镇是江南丝竹发祥地之一。在延安期间,他曾参与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排练、演出,临别之际,冼星海送了他一支活动铅笔,也在他心里种下了写一首好歌的梦想种子。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当这段经典的旋律响起,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经典画面也仿佛就在眼前。《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它的导演、作曲、演员当中,都有江苏人的身影。导演舒强是江苏南京人,原名蒋树强,出生于1915年,曾在江苏省立南京中学读书,参加学校社团南钟剧社是他戏剧活动的起点。主要作曲之一马可是徐州人,他不仅参加了《白毛女》的作曲,也是《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名曲的作者。

当一群江苏人赶上“到延安去”的时代浪潮,许多经典名作应运而生。在延安的革命岁月,也是他们从事文艺工作的黄金时间。《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钩沉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南京王家乙与电影《五朵金花》、苏州麦新与《大刀进行曲》、“新月派”诗歌代表南通卞之琳、中国摄影之父宿迁吴印咸、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镇江庄言、中国舞蹈家协会首任主席苏州吴晓邦、新中国军事电影导演代表苏州严寄洲、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盐城胡乔木……在延安时期,他们在革命战线上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又成为新中国文艺战线的奠基人、主力军。

很多作品都是举世闻名的,但作者的名字却被忽略、被淡忘。作品的知名程度和作者的湮没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我的这本书有意义,那就是平衡这种强烈对比。”陈军说,虽然他身边很多人,都知道这些作品,但是基本不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江苏人。

“这群江苏人不能被忘却。”陈军表示,就文脉传承而言,这些江苏籍文艺人应该被当下的江苏人记住。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江苏人拥有更完整、全面的文脉印象。

江苏是红色资源大省,是新四军东进北上抗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之一,江苏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动人事迹。《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从崭新角度充实丰富了红色江苏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跨越时空与同乡同行心灵共振

对于陈军而言,编写《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是妙手偶得。

他是江苏省级公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的馆长,也是多年从事文学理论、文艺美学研究的教授、学者。与“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的偶遇,缘起于2022年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习期间。一次参观学习,很意外地让他“跨越时空”,感受到了与同乡、同行之间的心灵共振。

“我参观了延安文艺纪念馆,当时看到墙上的许多人物介绍。仔细一看,好多都是江苏人。出于一种专业的敏感,我想,我要把这群江苏人的故事整理出来。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今天的江苏人为之骄傲、自豪。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江苏文艺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发展、创新的动力。”陈军说,他甚至感受到这个任务的迫切,“这群人的故事,今天再不及时讲出来,以后讲的难度可能就更大了。我觉得这群江苏人应该被今天的江苏人记住。”

为了还原延安时期(1935年—1948年)江苏文艺人的故事,陈军查阅了《延安文艺档案》(全60册)等大量史料,花了一年多时间搜集、整理、校正、汇编,终于完成了《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在翻阅尘封的史料、按图索骥的同时,也查漏补缺,对档案汇编收录的人物介绍等内容进行了校正。

这本书搜罗整理出65位延安时期江苏文艺人,涵括歌剧、摄影、文学、电影、油画、版画、木刻、音乐、广播电视、舞蹈、漫画、新闻记者、图书出版、编剧、装帧设计等众多文艺领域和职业。

这些江苏文艺人在特殊的岁月里选择奔赴延安。之后,他们的身

影遍布在全国文艺建设事业的各个角落。很巧合的是,这65位延安时期江苏文艺人,做到了江苏当下的13个设区市的全覆盖。陈军认为,这也着实体现了江苏人杰地灵,文脉底蕴深厚。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的出版,让陈军收获了许多反响,他也因此与这些江苏文艺人的“二代”相识,得以深度收集到他们的口述史和手头的一些珍贵资料。这些“文艺二代”,很多已经七八十岁了。“他们从小听到的故事、身边留存的资料,如果不做保存、整理,很有可能会丢失。”陈军目前还在进一步挖掘、校正书中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更多“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比如,《三毛流浪记》的导演严恭也是江苏人,虽然严恭没去过延安,但是他的弟弟严正是受了哥哥的影响和帮助去了延安,严氏兄弟的故事是第一版书中没有收录的。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教科书

宝塔山下,群星璀璨;延水河畔,文艺荟萃。“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是怎样炼成的?陈军认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教科书,带给当代人很多启示。

“这群江苏人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出身大有不同,不少人家境贫苦,少小就离家闯荡,也有一些出身优渥的青年,没有贪图安逸享乐,为了民族大义和社会责任担当,毅然投入抗日烽火,显现出江苏青年所拥有的强烈爱国之志、自觉报国之心。”陈军认为,延安十三年对于这群江苏文艺人的成长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些江苏人在去延安之前并无明显的文艺特长,甚至是零起点,可经过短短几个月,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文艺战士。比如马可,他曾经是河南大学化学系学生,他的很多同学选择了出国深造,但是在国难当头之际,马可选择了抗战、去延安。后来他的同学说,如果他出国继续学习化学,肯定是世界级著名化学家。他们在强烈的社会现实需要面前,选择了以文艺为抗日服务,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发声,响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也爆发出了不可限量的潜能。有人在去延安之前是学油画的,可是延安缺纸少笔,多的是树木,于是他就转变成为一名木刻版画家,将画笔换作了刻刀。

“这群江苏青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服从抗战需要,积极昂扬以对,努力投身开辟文艺第二战场。”陈军说,在延安十三年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群江苏文艺人创作的作品,多是有为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极力张扬,作品诞生后即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普通人,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作为艺术家,应该怎样从事艺术道路,怎么做到接地气?不是专业的,怎么创作出不朽的作品?这些问题都很值得今天的人去反思。”陈军认为,经典得以永恒,一定是有内在原因的。作为文艺人,只有紧密拥抱现实生活,真正深入植根现实生活,文艺创作才有真正的源头活水,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真正富有生命力。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虽然写的是文艺战线上的人和事,但是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广泛而深远的,值得当下所有人去总结和反思。

■对话

读品:这本书的诞生背后,有什么不可或缺的助力?

陈军:《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这本书,是我从大学到了公共图书馆来工作的一个成长的记录。包括南图在内的公共图书馆,藏量很丰富,为我这本书的编辑、整理、写作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也让我体会到“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完成《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期间,为了考证史实,查阅、利用了全国多家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在汪洋大海似的文献中“打捞”真实可信的史料。

读品:图书馆馆长博览群书,是“杂家”吗?

陈军:以前在高校,我是文艺学专业教授,术业有专攻。现在在公共图书馆,每天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藏书,阅读涉猎面更加开阔了。图书馆让我更自由地遨游于书海。“读你所爱,爱你所读”,这是作为图书馆人很大的幸福。

去年,我以《长江文明与神奇的北纬30度》为题,主讲了“江苏文脉大讲堂”,听说流量反响还不错。其实,我并不是专门研究长江文明的学者,只不过是多读了几本书而已。长江文化是江苏的文化符号之一,我觉得身为江苏人,生活在长江边,应该了解长江、爱长江。我自己了解清楚了之后,给大家做一个科普,讲讲长江的故事。

最近,我又在研究“烛”历史:烛最早的意思是火把、火炬,蜡烛经历了从奢侈品到寻常物的变迁,中外文学史上诞生了洋洋大观的蜡烛文学作品,演绎了富有趣味性和启迪性的故事。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读品:当代读者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

陈军: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图书馆是书籍的大合唱。南京图书馆是全国第三大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接近1300万册。为了便于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惠民便民措施。比如,“你选书,我买单”。现在南图的读者遍及全国各地,读者在手机上点一点,我们就把书远程免费邮寄到家。只要你想看书,公共图书馆都可以满足。物质越丰富,对我们精神的考验就越大。读书是非常好的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希望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多到图书馆来感受感受。南图的读者多是常客,来了还想来,有人每天来,就像上班一样。

陈军

文学博士,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首届“江苏青年社科英才”。著有《文类基本问题研究》《文类理论基础: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等。个人论著先后获得教育部、江苏省政府、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