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我哪有什么秘诀

□南京 谢文龙

早晨起来,妻子说早饭吃面条,而且要我来下。往常都是妻子做早饭,今天专门让我做,想必肯定有她的理由。果然,妻子接着说道:“你下面条好吃,香!”

听她这么说,我倒饶有兴致地问起她为什么这么说,既有几分“骄傲”,也有几分疑惑,莫不是“套路”我做早饭?妻子见我“得意”又“警惕”的样子,笑着说:“是啊,你下面条就是好吃,也不知道你用了什么秘诀,下出来的面就是香,我和孩子都爱吃!”

我哪有什么秘诀,非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应该是受母亲的影响,或者是因为家乡面条独有的做法与风味吧。

未离开家乡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母亲总是要想方设法调剂好一家人寡淡的饮食,为家人下一碗面条就是母亲的“拿手好戏”。

每次下面条,母亲总是不急不慢地准备着各种佐料:猪油、蒜泥、胡椒粉、酱油、麻油、味精。有时候还会到菜地里掐一把蒜叶,切成丁,取代蒜泥;有时候会割两把韭菜回来,切成段,面条快熟未熟时放到锅里。如果下面条前先煎了鸡蛋,那么麻油、猪油就少放一点,不能敞开来猛吃,后面日子还要精打细算地过,不能“宠”坏了味蕾,再说前面用过菜油煎蛋了,即使麻油、猪油正常放也突出不了什么,不如少放点、节省点。如果那天下的是清水面,母亲就提前在每个人碗里多搁点麻油和猪油,毕竟素面少了油的滋润也是难以下咽的。

当母亲把一家四口面条的佐料调好,面条就可以起锅了。冒着热气的面条在碗里来回拌上几道,一股醇香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口水都要在嘴里吞咽好几次呢。那种香包含着面条的麦香、芝麻的幽香、大蒜的浓香、胡椒粉的辣香、酱油的酱香、味精的鲜香、猪油的脂香和韭菜的辛香,吃一口就会非常满足。一捧起碗,“吸溜吸溜”“呼噜呼噜 ”的声音就此起彼伏起来,不一会儿,空碗就放到了桌子上。

之所以觉得母亲下面条特别好吃,那是有母亲勤劳灵巧的手艺垫底的。当然,也少不了家乡高邮面条的特质作用。家乡面条细细的,由本地小麦加工而成,细腻、灵性、温润,不像北方面条那样粗犷。特别是用碱水做出来的面条,独立又抱团、热烈又缠绵,既保留了个性,又融入了集体,更是让人难忘。做法上多用胡椒粉和自家熬制的酱油,也是其他地方不多见的。原材料的不同与做法的特别,让家乡面条成了我们一家心心念念的一道美食。

这些年,只要带妻儿回老家,每天早晨起来,就能享受到母亲为我们下的面条。有时候,我们还会上街吃一回家乡面。回到自己的家,我们也会下面条来吃。开始的时候,总是做不出母亲的味道,我就会在脑海里回想,母亲当年下面条调佐料的分量、顺序。慢慢摸索和尝试,我做的面条越来越有母亲的味道,受到妻儿的认可和欢迎。

不仅是下面条时妻子说我有“秘诀”,我在做蒜香排骨、梅干菜扣肉、清蒸鲈鱼等这些我非常“拿手”菜肴的时候,她也会说:“真是不得不佩服,你做出来的这些菜甚至比饭店里的厨师还要做得好吃,也不知道你用了什么秘诀。”不过妻子说得也是实情,除了早饭由妻子准备外,中饭、晚饭都是我来做。为了让妻子和孩子吃得高兴、吃得满意,我经常从视频上学做菜、从菜谱上找配方。就拿做汪山芋粉这道菜来说,我还打电话给母亲,向她请教过山芋粉与水比例、摊粉的温度和汤料的配制呢。不仅如此,我还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一次没做好,过两天再做,直到他们满意为止。慢慢地,我做菜的水平越来越高,一些菜甚至成了家中的“保留曲目”。

早上妻子问我有什么秘诀的时候,我笑着对她说:“我哪有什么秘诀,惟手熟尔!”妻子哈哈大笑了起来,一边笑还一边说:“别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