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肖日东
深夜加班回家,路过小区的水池,远远地就听见此起彼伏的蛙鸣声。这管弦之音越过静如明镜的水池,穿过已经成荫的海棠树,传到万籁俱寂的小广场上,钻进四周住户的睡梦里。
也许是这清朗的月色给了它热闹的舞台,当你悄悄走近水池时,却见刚才还在歇斯底里的歌唱声,却戛然而止。等你走开,那“呱呱呱”的歌声从水池里、草岸边又钻了出来,就像唱了一半的歌,又和上了节奏。
蛙声悠扬,在这喧闹的城市里是难得一见的,而在记忆中的乡下却是最为平常不过的。我家对面是村里的晒谷场,晒谷场脚下就是一片广阔无垠的稻田。仲夏之夜,吃完晚饭,家家户户把凉席往晒谷场上一铺,连成一片,孩子们就躺在这连成片的凉席上,看远远近近的星星,听起起伏伏的蛙声,如同坠入了这夜色的海洋。蛙声从清凉的池塘里,从金色的稻田边,从低垂的夜空中,一声声、一浪浪,传过来、漫过去。伴随着爷爷讲述的神仙鬼怪故事,我们也便在这蛙声中沉沉地睡去。就在这蛙鸣声中,田里的禾苗在悄悄地生长着,水里的月亮在悠悠地摇晃着,山里的村落也在静静地守候着这静谧的夜。
对于青蛙,农人是当作朋友的。记得小时候,细雨绵绵中,父亲披着蓑衣,吆喝着耕牛在田间,来来回回犁下诗行,我跑在田埂上、小溪边逮青蛙,乐此不疲。犁田休息时,父亲见我手中玻璃瓶里的小青蛙上蹿下跳,总会呵斥我赶紧放掉。我不仅不敢去捉青蛙,而且遇到了蹦跳的小青蛙也会停下奔跑的脚步,让它们纵身跃入青草丛中。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市的餐桌上多了一道时令的野味——田鸡。田鸡就是乡下的青蛙。于是这些自由的歌者也便遭了殃。雨后的仲夏夜,月亮挂在天幕上,柔和的晚风吹拂着广袤的田野。远远的稻田里、小溪边,总会闪烁着点点灯光,那是外村人趁着月色来捕蛙了。刚开始乡亲们还没在意,可看着网兜里挤在一起动弹不得的青蛙,想着它们不久将端上城里人的餐桌,乡亲们看不下去了。于是只要看到外村人来捕蛙,大家总会大声驱赶,惹急了,还能干起架来。后来政府部门在田间地头设立了禁令牌,并列出了举报电话,来村里捕青蛙的人才越来越少了。于是乎,那些碧绿油亮的青蛙,又回到了稻浪,荡漾在童年的记忆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久居繁华的城市,我难见这乡间的精灵。若是赶上哪天加班,回家时我总喜欢轻轻地走近小区的水池边,停下匆忙的脚步,静静地倾听那此起彼伏的蛙鸣,那带着田野的天籁之声,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