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考卷是什么样的?字迹秀美、文辞典雅、见解独到……
高考放榜之际,南京图书馆在一楼大厅展出了5份清代名人殿试卷展:既有状元、榜眼、探花的试卷,也有考试成绩中游的名人试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文 刘畅/摄
感谢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张小仲对本文的帮助
高鹗的殿试卷
C位展柜里,南图馆藏的高鹗殿试卷尤其引人注目。
高鹗,因为参与了120回本《红楼梦》整理工作,他的名字常常与曹雪芹并列,被认为是《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
那么,高鹗在考场上表现如何?首先,看这工整的馆阁体字迹,拿来当字帖也不为过。
再仔细看,卷子中间有一张“贴黄”小字条,那是考官以为他误把“亦”写成了“聿”,给写了个更正版本贴上去的。
除此之外,几乎零差错,一气呵成。这功力,足以让后世依赖修正液、修正带的学子汗颜。
考官们对高鹗评价如何?本届参加阅卷的考官共8位,包括和珅、纪昀、刘墉等名人。评分从高到低,分为“〇” “△” “、” “|” “×” 五个等级。这八位考官整齐划一地将其判为中等,他四平八稳地摘得第三甲第一名。
第三甲第一名是个什么位置呢?古代科举考试中,第一甲叫“进士及第”,只有3个名额,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二甲叫“进士出身”,名额可能在几十人到上百人之间;第三甲叫“同进士出身”,就算是第三甲第一名,实际上排名已经不算高了。
不过,高鹗毕竟是取得了殿试的入场券,已经比明清众多小说界“同行”幸运太多。毕竟,吴承恩、吴敬梓、蒲松龄等一辈子也没考上。
才考了中游成绩的高鹗,卷子已经这么“神”了,想要夺得状元,那得有多“卷”啊?
“学霸”们的试卷
南京图书馆收藏了一份武状元试卷,它属于广东南海考生姚大宁。
相比文科考卷,“体育特长生”的卷子答题内容较短,但字迹也是十分工整,毫不含糊。
看完武状元,再看看文科尖子生。
他们,有的出身书香世家,“学霸”基因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昆山人徐元文,顺治十六年己亥科状元,他的父亲是贡生,母亲是大儒顾炎武的妹妹。他与哥哥徐乾学、徐秉义都考中了进士,在当时很有名望,号称“昆山三徐”。浙江上虞人范衷,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探花,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后人。
也有自幼家境贫寒,靠读书改写命运,完成人生逆袭的。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汪廷珍,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榜眼。他年幼丧父,由母亲程氏抚养成人。他苦学上进,榜眼及第后进入翰林,后来又被嘉庆帝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教授皇子即后来的道光皇帝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