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重磅/社评

“限制投屏案”胜诉,乱象治理仍需发力

视频平台与其比谁套路深、心机深,不如比谁更讲规则、更有诚信。这样的劝告,并不多余

备受关注的“爱奇艺限制投屏案”近日一审落槌。法院判定,原告在2025年7月15日前享有720P以及1080P的高清投屏权益,爱奇艺平台补偿原告41天的黄金会员VIP时长。

一年前,现代快报独家报道:七年“老粉”因被限制投屏,将爱奇艺平台告上法庭。因其发现,投屏只能选480P清晰度,要更高清就只能继续充钱升级会员,但此前黄金VIP会员支持最高4K清晰度投屏。平台这种单方压缩会员权益的做法,不仅令这位“老粉”不满,也引来众多网友声援。迫于压力,此后爱奇艺调整投屏规则,算是补回了老会员的权益。

此番法院判决结果,进一步强化了一个共识:平台改变盈利模式,致力于扭转“不挣钱”甚至亏损局面,这一诉求很好理解,但不能以消费者权益受损为代价。当下的视频市场繁荣,是平台和消费者共同促成的结果,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才是正题。靠损害消费者利益求发展,是饮鸩止渴,最终会扰乱市场秩序,反噬平台。

“爱奇艺限制投屏案”是近年来视频平台诸多乱象的一个缩影。一些平台在会员制、收费制上做文章,将简易问题复杂化、把固有权益碎片化,任意改变规则,制造种种错觉和陷阱,让消费者常常“中招”。例如,一些平台在自动续费问题上大玩障眼法、无视消费者知情权。有消费者花费0.1元开通了某平台7天VIP会员,待自动续费多月、扣款近百元才发现问题。又如,VIP付费会员也得看广告、“SVIP”近乎“超前点映”的翻版,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平添烦恼。

多年来,视频平台“套娃式收费”问题成为投诉重点。事实上,“套娃式收费”既有老版本,也有新变种,总有一个套路对付你。在这种现状下,本该有的契约精神、边界意识遭到破坏,消费者欣赏视频内容的体验感变差。对此,我们无法无视。

消费者面对权益受损事实愤然抗争,具有现实意义。不独该案,一些官司打出了“胜果”,也打出了影响。2019年12月,上海律师林健起诉某视频平台,理由是VIP会员面临许多无法看全集、无法提前看、广告无法跳过的情况,属于货不对板,一定程度上算是商业欺诈。法院确认该平台服务协议中某一相关条款无效,判决赔偿林健经济损失和公证费用。此类官司的判决结果,不仅给了维权者信心,也在“教”视频平台规范做事。

但针对乱象进行治理,是一个综合性项目,需要从诸多层面形成合力。在消费者依法投诉、起诉之外,也有赖于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消解行业内部傲慢而偏狭的“土政策”,为消费者撑腰。2023年8月,针对电视“套娃收费”问题,国家广电总局等多部门加以专项整治,成效显著,这一举措可以推广到长视频和短视频领域。在立法层面也有发力的必要性。于7月1日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这就强调和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堵上了原有自动续费机制的漏洞。

加大治理力度,唤回有序消费市场,利于各方。在规范的、诚信的市场生态中,没有“输家”。

视频平台与其比谁套路深、心机深,不如比谁更讲规则、更有诚信。这样的劝告,并不多余。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