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8版:艺+周刊

古瘦天真 出奇制胜 ——林散之先生书毛泽东诗词欣赏

林散之 草书《清平乐·会昌》1972年

出奇制胜

——林散之先生书毛泽东诗词欣赏

□萧平

林散之先生,一位出生于19世纪末,正趋书艺成熟期的一代“草圣”,他大量的以毛泽东诗词为书写内容的作品,具有时代的典型特征。

林散之生于和县,六岁入塾,十四岁失怙,藉塾师以谋生。其书初从乌江范培开学,授以包世臣执笔之法,后经诗文老师张栗庵指示门径,并介绍入黄宾虹之门,负笈沪滨。往返数年,复归江上,闭门潜学,竭三年之力,稍变旧貌。先生前半生于书艺求索的数十年,是他后来成就的积淀期。直到1962年,他由江浦县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任画师,其时已经六十五岁了,然而其书名仅局限于乡梓和南京城。

使他书名大震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作品被推荐到了北京,到了东邻日本。《人民中国》1973年首期刊出其《清平乐·会昌》草书条幅,终于引起海内外书坛的关注。启功先生称:“出入汉魏,放笔为草,纵横上下,无不如志。”赵朴初先生对他的书艺有更详细的论述:“远绍二王、颠素,近接明清诸贤,师古法,出新意,糅碑入帖,以柔济刚,笔势多变,随手生发,无不妙造自然,使书苑沉寂已久之草书艺术再现辉煌。” 日本书法名家青山衫雨说:“中国书法有林散之,是中国的骄傲。”

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书法中,大草集各体之美,易学而难工,历代研习有成者稀若星凤。散之先生的草书,取怀素之遒、王铎之变;使长锋羊毫,用宿墨参水,前者取包世臣,后者学黄宾虹。作为他的学生,70年代我曾亲见他作诸多探索和尝试,每去看他,总见地板上铺满新书就的条幅,或大或小,或放或收……年逾“古稀”而思变法,变而大成者,古今并不多见。

《草圣情怀·林散之书毛泽东诗词作品集》收录的散之先生书毛泽东诗词作品,大多创作于六七十年代,大约在他六十至八十之岁之间,前期的行楷和后期大量的草书,约略展现了他书法演变的历程。

毛泽东诗词是散之先生一个时期书法创作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既是一代伟人、革命家,又是一位豪放的诗人、书法家。他的旧体诗破除樊篱,情深意浓,词作气势磅礴、激情飞扬。6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毛泽东诗词墨迹的大量出版发表,其笔惊风雨、酣畅淋漓,恣意任性又合乎法度的草书,举世瞩目。中国书法在清代以后盛行碑学之风,毛泽东的书法受“二王”及唐代孙过庭、怀素的影响,取法多家,可以说是开现代草书之风气,且诗词与书法相得益彰,高度一致,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

散之先生这一时期的书法显然是受到毛泽东书法的启迪。这批作品正出自于其精力鼎盛期,铁画银钩,笔力矫健,刚柔相济又雄秀兼备,与其耄耋之年的浑厚朴拙、人书俱老相映成辉。在曾经的那个年代,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诵读,是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书家的散之先生将其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留下许多佳作妙制,成为今天研究他书艺的典范。

书法创作是一种即兴过程。六七十年代,散之先生书名初显,写字对他来说即是闲适中的自娱,是创作中的冲动。而盛名之后,求书者摩肩接踵,应接不暇,难免不少酬应之作。相比之下,本集中的作品堪称精粹,非常难得。

散之先生享年九十二岁,存世墨迹甚多,加之真赝混杂,流布于市者难计其数。唐为书先生乐于书画收藏之道,而于林散之书法情有独钟,三十多年来,用心搜求,去伪存真,得散之先生所书不同内容的毛泽东诗词三十余幅,基本涵盖了20世纪60至80年代不同风格的草书作品,且大多为精品力作,殊为不易,今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以飨读者,功莫大焉!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