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存款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部分储户转而将手中的钱买入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理财市场规模出现回升。金融数据平台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一度超29万亿元,距30万亿大关仅剩一步之遥。
有理财产品4分钟卖光
孙甜是在今年才开始转投理财产品。2023年下半年,她本打算买房,因为需要交验资、锁资,就将定期存款提前赎回放至活期,后来又暂时不买了。眼看存款利率走低,她决定先把100万元活期存款拿去理财。今年3月中旬,她买了平安理财的一款半年期理财产品,截至7月1日,该产品收益达8853元,年化收益率近3%。
“大额存单存款时间太长,而且很难抢,活期收益又太低,存款利率可能还会继续下降。我觉得自己还是能承受一定风险的,选择的也是R1、R2类型的理财产品,收益看起来比存款高。”孙甜说。
近期,记者以储户身份走访了北京多家银行,多名客户经理反映“理财产品卖得还行”,部分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甚至要“秒杀”。
“我们有一款活钱管理产品,收益率2.9%左右算高的,每天得在4点半开始刷新,咱这理财都得抢,因为额度比较少。”7月1日,锦州银行北京一网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当天下午4时,该行“锦鲤鸿福3个月112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发售,记者在该行手机App看到,近4分钟就显示告罄。上述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2%—3.1%,同期限的银行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为1.4%,而余额宝当日7日年化收益为1.5%。
“资管新规落地两年多,客户已逐渐习惯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客户过来买产品的时候,也有一定心理准备。目前货架上有一只理财产品卖得比较火,每天早上起来几乎都得抢。”浦发银行的一名客户经理表示。
也有部分银行客户经理表示,客户是否买理财主要取决于风险承受能力。“有的客户就是不想接受一点风险,他可能就不会做理财,大部分客户还是能接受的。”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说。
农业银行的一名客户经理则称,他一般推荐定期存款,因为理财不保本,而该网点老年客户比较多。
理财规模逼近30万亿大关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中旬,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29.37万亿元, 到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回落至28.06万亿元。
“一般情况下,银行在季末有存款考核,高流动性理财产品资金或回流表内驰援存款规模。根据普益标准数据,6月末,日开产品和1个月以下期限的高流动性产品规模均存在明显缩减。”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表示,今年6月末产品规模的降幅要小于往年水平,并且,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也存在季末回落、季后回升的现象。
对于理财规模增长的原因,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一方面债市表现较好,银行理财加大了产品的发行量;另一方面,由于存款利率进一步压降,尤其是手工补息被叫停,导致一部分存款转移至理财。
“理财回暖与存款分流有一定关系,今年银行对存款利率做了很多调整,部分银行存款利率下行,理财产品在收益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部分储户的存款意愿下降,就会出现分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
崔盛悦分析称,今年以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同时在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暂停销售大额存单、禁止手工补息等操作下,存款类产品吸引力逐渐减弱,利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扩容。此外,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持续走牛,银行理财固收类产品收益优势凸显,因此不少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了银行理财产品,以上两种因素共同推动了理财规模的增长。
明明也认为,理财规模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可能会放缓,预计下半年理财整体规模很大概率超过30万亿元关口。
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一边是投资者的资金重回理财,另一边部分理财产品选择“提前退场”。
从理财公司的公告看,有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因为 “所投资的资产提前终止”,还有的是“综合市场及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情况进行判断,鉴于当前市场利率大幅下行,为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经审慎评估,决定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
一名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为了“止盈”,“由于之前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较高,原来配置的资产无法提供这么高的回报率,就没办法长时间存续。”不过,理财公司不会减少产品发行,会在规模扩张和自身能力建设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还有理财公司调整了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如光大理财7月5日公告,将于2024年7月15日(含)起调整“阳光金添利臻盈周周盈(7天滚动持有)”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后C类份额业绩比较基准(年化)为2.45%,M类份额为2.55%。据中国理财网,该产品此前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60%~2.70%。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指出,总体来看,近期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幅度在10BP~130BP之间。部分此前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在3.0%~4.0%的产品,目前下限大多调整至3.0%以下。
董丹浓分析称,业绩比较基准下调,与底层资产收益率走低密切相关。具体来说,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持续下行,债券类资产收益水平大幅下降,这使得以债券资产为主要资产配置的理财产品难以再实现高回报收益。与此同时,高收益资产稀缺带来的收益压力,使得长端理财产品面临更大的业绩达标压力,理财子公司不得不降低业绩比较基准,以应对资产端的压力。
董丹浓表示,对投资者而言,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并不一定意味着产品的实际收益一定会下降,相比之下投资者应该关注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尽可能全面了解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并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做出决策。
来源: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