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
新世纪之后,对于当代人类社会的解读,一直是摆在哲学家面前的任务。韩炳哲是近些年引起广泛国际影响的当代哲学家,他是韩裔德国籍,出生于首尔,先后在欧洲多所大学任教。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海德格尔”,然而,韩炳哲的研究之中,我们能看到福柯、海德格尔、弗洛伊德、鲍德里亚等很多哲学家的影子,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伦理、社会学、现象学、文化学、美学、宗教、媒介等范围。在前人的基础上,他提出“功绩主体”“抑郁”“倦怠社会”等哲学概念,试图全面理解当代社会变化。
有评论家认为,韩炳哲兼具浪漫气质和德国理性批判精神,其内在精神诉求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目前,韩炳哲已经出版了十余本哲学著作,这些作品之中,2010年出版的《倦怠社会》(国内由中信出版社引进)无疑是理解韩炳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韩炳哲的著作都不是很长,文风类似鲍德里亚,既有理性反思,又有感性的表达,他经常在题记引用文学著作,比较适合文科生口味。《倦怠社会》分为“精神暴力、超越规训社会、深度无聊、积极生活、观看的教育”等几个小节,韩炳哲采取的是问题式症候研究法。他在每一个小章节,都分析一个当下社会精神症候。要理解韩炳哲和这本书,“功绩主体”是一个关键词。本书的前言,借助“受难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引导出当代社会的隐喻特征,即“功绩主体”,意思是说,社会失去“否定性”力量,所有的社会影响都倾向于“肯定性”,将主体塑造成一个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功绩性形象。
韩炳哲认为,福柯的规训社会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当下社会则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构成。21世纪不是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这种“超级现代性”发展思维,导致主体自身对自身施加暴力,除了要求不断征用外在资源,而且不断对自身剥削,形成“过量自我肯定”的消极状态——现代抑郁症。韩炳哲称之为“梗阻病”。这种过度积极,导致我们的生活变得过度刺激和碎片化,也丧失了沉思能力,造成焦虑和歇斯底里症,社会逐渐增长的积极性还削弱了一些情感,比如恐惧和悲伤。由功绩主体的症候,韩炳哲也引导出“倦怠社会”本意,即过度积极的狂热,导致的社会“倦怠”症,一种孤独的倦怠。
可以说,韩炳哲的观点是对福柯以来形成的“社会规训”思维的反思,对这个时代也有很多启发。当下社会的确表现出对工作和生产“歇斯底里”的过度积极状态。这种状态蔓延到各行各业,不断加码各种繁杂事物。而通过网络,这种现象更多地被暴露、被放大。比如,直播网红们为博流量,不惜暴饮暴食,戕害自我。网络作家们在“日更一万字”的诱惑下,以超越极限的方式过度活跃,投入文学创作,在数千万字网络文学长度中,形成对故事和人物的“过度消费”。在高科技冷酷“算法”的算计下,一些人疲于奔命……
更令人警醒的是,过度活跃带来的内卷,即使在医疗条件提高的今天,仍旧造成很多身体和心理问题(例如全球范围内猝死和抑郁症比例的上升)。这些过度投入,不仅是在权力规训下完成的,而且是以功绩性肯定的心理诱导下完成的——金钱奖励和正面形象的赞赏,同样造就学习狂、论文狂、工作狂、直播狂……
我们现在常常呼吁慢生活,让内卷化社会慢下来,让生活变成慢节奏享受,而现实之中,除了少数财富自由的人,大多数人只能将这句话当成安慰人的“鸡汤”。由此而言,韩炳哲的这本《倦怠社会》,有助于我们真正从理性层面,认识社会病症的症候,更好地规划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