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乐器修复专家扬布拉德

内容简介

《吉他匠人》 [美] 凯瑟琳·达德利 著 谭宇墨凡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群“匠人”的故事。他们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该书作者凯瑟琳·达德利是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作品主要聚焦于美国后工业时代转型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把吉他正面朝上放在工作台上,卤素灯的微弱灯光慢慢地温暖着它。乔治·扬布拉德将金丝眼镜推上额头,全神贯注,俯身看着这把吉他。他将一把三角锉刀贴在快做好的品丝上,停了一会儿;接着,他便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动”。锉刀向前滑动,向上卷起,又向外抬起,每锉一次,黑檀木指板上都会洒落闪闪发光的镍银合金碎屑。我站在他身旁,近距离注视着这一套复杂的动作,而金属疾速刮擦的声音响彻整个房间。不一会儿,他就把锉刀递给我,说:“别搞砸了!”

隆冬柔和的阳光透过两扇大窗,窗框顶部悬挂的各种夹具在地上投下了阴影。一扇窗户前立着一个柜子,上面放着一个巨大的吉他模具,另一扇窗户的窗台上摆着一台钻床,上面堆放着一些琴颈的毛坯木。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把老式的弓形锯,下面的架子上吊着一排凿子,而架子下面的工作台上,弯弯曲曲的侧板和只装了音梁的吉他面板正等待扬布拉德的特别照料——这可是一种奢侈,十多年来,扬布拉德的业务接连不断,他一直辛劳工作,但弦乐器修理和复原的工作还是堆积如山,看不到尽头。一台带锯机靠在远处的墙边,活像一只俯身向前的滴水嘴兽,它若有所思,仿佛凝视着旁边工具柜上那把大的鲁特琴。短短几周,我就渐渐爱上了晨间的宁静,那是工坊正式开门前一小时才能享受到的。

到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在康涅狄格州吉尔福德的扬布拉德音乐工坊的“学徒期”已满月余。扬布拉德同意教我有关吉他修理的基本原理,还让我观察他日常的工作,以及他与顾客的交流互动,这些就算他支付给我的报酬。他是东海岸首屈一指的修复专家,无数人慕名前来,需要保养的乐器也从远近各地送到他这里。他知道我正在写一本有关原声吉他匠人的书,于是主动解答了许多有关吉他历史的问题,并与我分享了他作为先行者在推动北美制琴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十点钟刚过,一辆汽车就拐下主干道,沿着车辙纵横的车道驶过工坊的橱窗。过了一会儿,门开了,门口的小铃叮当作响。扬布拉德热情地同这位中年客人握手,然后朝我这儿瞥了一眼,对客人解释说:“凯特正在了解一些有关弦乐器的事情。”

埃德·帕特南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表情。他说:“可不是谁都能像你这么幸运。”我咧嘴一笑表示同意,然后又去加工品丝,而此时我意识到,要想集中精力完成这项常规任务,难度着实不小。帕特南坐在一把高脚凳上,开始感谢扬布拉德为他嫂子的吉他所做的工作。他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道:“那把不起眼的吉他,经你那么一调修,音色就变得如此悦耳!”

“那只不过是因为我撒了点儿围裙口袋里的仙尘。”扬布拉德谦虚地回应,然后把手指向空中弹了弹。

“不管你做了什么,”帕特南笑着说,“很棒就对了!”

“凯特现在已经知道,只要在吉他各个地方做少许调整——正确的调整,吉他就能神奇地发挥出最完美的效果。我们检查了品丝、上弦枕和下弦枕。我今天早上说过,只有装配正确,你才能得到一件很棒的乐器,否则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与工坊的许多顾客一样,帕特南也是来闲聊而不是调修乐器的。形形色色的常客——大多是男性,也有一些女性——他们会抽空来这里,跟人聊一聊吉他。扬布拉德的工坊位于他家的一楼,这是一栋殖民地时期风格的两层盐盒式建筑,曾是镇上的理发店。从2001年起,扬布拉德就把紧挨着的两间房租给了伦纳德·韦思和布赖恩·沃尔夫,他们是原声音乐商店的老板,那是一家销售高端吉他和曼陀林的零售商店。无论顾客是来店里试乐器、买琴弦,还是和沃尔夫一起即兴演奏音乐,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扬布拉德的工坊所吸引,扬布拉德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故事,活像酒吧里的酒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