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常州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里人头攒动。全新项目“迷失森林”刚刚开放,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一场幻光之旅。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新”,这座常变常新的“恐龙王国”是常州文旅最佳名片之一,累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超1.2亿游客。
从“一馆”(中华恐龙馆)起步,到“一园”(中华恐龙园),再到“一城”(环球恐龙城),直到足迹遍布全国,24年里,这只“恐龙”长得更大,走得更远,成为中国主题乐园的领导品牌。在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沈波心中,“恐龙养成记”是他的梦想和奋斗目标。他说,恐龙园的发展史是充满诗意和传奇色彩的“成长记”,也是中国文旅不断自主创新和探索实践的“恐龙现象”,更是见证中国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生动缩影。弓劲者,箭必远。“恐龙”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后,是每时每刻拉满的改革之弓、射出的一支支突破自我之箭。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梦雅 张敏
科普+旅游,创新常州文旅发展模式
20多年前,全球掀起恐龙热潮,由原地矿部、常州市政府和中国地质博物馆三方合作打造的全新恐龙博物馆落户常州。
自1997年铲下第一锹土开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在一座从未出土过恐龙化石的江南城市建起了恐龙博物馆,堪称“无中生有”的典范。
彼时,常州以工业著称,在旅游业上并不占优势,传统旅游资源的匮乏成为常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而恐龙博物馆的落地,成为推动常州文旅从传统“资源依赖型”向“市场创意型”转变的关键。
如何将“恐龙”事业做大做强?就文博场馆而言,中华恐龙馆无疑是成功的,它刷新了大众和行业的认知,但作为撬动市场以期带动产业蝶变的旅游产品而言,它是不够的。“因为单一的科普体验并不能满足大众对恐龙文化不断迸发的好奇心,单一的商业模式也不能支撑‘恐龙’长得更大,走得更远。”沈波说。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中华恐龙馆升级为中华恐龙园。2000年9月,中华恐龙园一期正式开放,“科普+旅游”的创新发展之路从此开启。
随着恐龙谷温泉、恐龙城大剧场、迪诺水镇、恐龙人俱乐部酒店等产品接连问世,恐龙园又完成了从单一主题乐园到主题旅游度假区的升级,成长为一座充满欢乐的“恐龙王国”——环球恐龙城。
输出+建构,“恐龙”印记遍布全国
继环球恐龙城之后,常州又打造出“点土成金”古淹城、“虚实结合”嬉戏谷、“移花接木”盐湖城等一批重量级旅游产品,用10多年时间实现了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旅游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四。
身处这片创新的沃土,沈波深知光倚靠一个恐龙园景区显然不行。他和团队开始思考,如何在主题公园竞争的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如何将自身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打造业务垂直的效益链?
恐龙园集团从单一的主题公园运营商,向“文化旅游投资、运营和整体方案解决供应商”转型。宿迁皂河龙运城、眉山勇闯恐龙谷、绍兴黄酒小镇……“恐龙”印记走出常州大本营,走向全国。目前,恐龙园集团有几十个专业团队在全国各地服务。
沈波又创造性地提出“模块理论”,以恐龙文化为核心,打造不同类型的大、中、小模块文旅产品,形成了以都市主题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大模块、以“恐龙人探索营”为代表的中模块、以“恐龙魔盒”等家庭娱乐中心为代表的小模块,相继在海南、四川、浙江、河南等地落子。
文化+科技,助力全新征程启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沈波表示,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我们将继续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沈波表示,在新征程中,恐龙园集团将不再满足于对“恐龙”的形象塑造,更多思考的是“用文化感染人”。
“从文化角度看,我认为这个昔日地球霸主一朝灭亡带给人类的警示更为重要。”沈波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2021年,他提出了“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守护家园”“不让恐龙的昨天成为人类的明天”的企业“绿色愿景”。在“绿色愿景”的指引下,沈波带领团队介入生命健康和应急安全教育产业,提升公众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
推动文旅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沈波表示,践行文化与科技融合是重要手段。目前,恐龙园集团整合国际国内一流科创团队,运用大模型、生成性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恐龙1.0版仿真仿生到4.0版智慧沉浸互动的升级打造,不断刷新“恐龙”市场的未来想象空间。
作为江苏省重大项目,“东方侏罗纪”一期恐龙星球已于去年全面开工,将于2026年9月对外开放,届时与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联袂成片,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新增300余万游客,有望成为长三角首屈一指的一站式休闲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