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张謇先生为摄山题诗

□南京 张智峰

“銮辂曾经处,风云辇道通。人凌苍翠上,江落混茫中。涧药分泉碧,岩花趁佛红。残碑余岣嵝,玉简感何穷。”这是一首题名为《游摄山》的诗。摄山,即今天的栖霞山。诗的作者是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别署季子,江苏南通人。殿试授一甲第一名。

阅《张謇全集》后发现,这首题名《游摄山》诗,作于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二日。为何会写这首《游摄山》诗呢?他在《啬翁自订年谱》有些补充:“三月,游摄山,山有岣嵝碑,由湖南岳麓书院摹刻者,观石壁宋代题名,有题曰:‘曲辕子’,不知何代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光绪三年三月,游摄山时,见到了山中的岣嵝碑,这是从湖南岳麓书院临摹而来的。而在栖霞山中的石壁上,他还看到了宋人留下的摩崖题刻,并且有一方“曲辕子”的题名石刻,只是当时不清楚“曲辕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游摄山》一诗中提及的“銮辂”,指的是,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多次驻跸栖霞行宫的事。诗中提到的“岣嵝碑”,即栖霞山的禹王碑,位于栖霞山的天开岩处,是明万历三十二年吏部左侍郎杨时乔,根据湖南岳麓山“禹王碑”为底本,在栖霞山重新镌刻的一组碑刻。当时,杨时乔等人一共立了6通碑,其中3通镌刻古蝌蚪文,即77字的禹王碑;另外3通,镌刻的是“释禹碑文”,也就是解释禹王碑内容的碑。

略有遗憾的是,栖霞山的禹王碑群,均已损毁,剩下不完整的残碑。但幸而民国时期有人将栖霞山禹王碑6通碑的内容,一一拓片留存。三年前,南京大学举办的《金陵石语——南京大学藏南京地区历代碑帖展》中,栖霞山禹王碑6通碑的拓片集中亮相。

《啬翁自订年谱》记述的栖霞山“曲辕子”题名石刻,也是位于栖霞山天开岩。其全文为“丁未十月曲辕子游”,其中“丁未”,即北宋英宗治平四年。

张謇与南京颇有渊源,除了题写《游摄山》诗外,还曾在南京参加了乡试。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张之洞继聘张謇长文正书院(即书院院长)。民国初年,张謇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今天的南京河海大学前身,为我国培养了不计其数的水利工程人才。

张謇著有《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张季直文钞》《张季子诗录》等著作。其中《张季子诗录》,收录了多首与南京相关的作品,如:《江宁怀古二十四首》《晓出江宁》《江宁送内子归海门》《江宁送周彦升归里》《奉题江宁顾氏忠贞录从石公之请也》《青溪杂咏》《燕子矶怀古》《浦口军中答彦升用前韵》《浦子口中敌台》《题秦淮图》等。

张謇游摄山的经历并题诗,是栖霞山甚至南京人文历史的新鲜内容,值得引起广泛关注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