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精要/社评

“终身禁入”禁不住某些人的冲动,并不奇怪

7月22日晚,四川卧龙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通报3起不文明行为,3人被终身禁入,其中涉及“顶流女明星”大熊猫“福宝”。刘某某随身携带的折叠凳掉入大熊猫室外活动场所。现场视频显示,折叠凳被“福宝”叼走。同时被通报的还有周某某、傅某某趁安保人员不注意向大熊猫室外活动场内吐口水。

此前,卧龙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发生过多起“终身禁入”事件。“福宝”回国不久,就有多张非展区现状图片被曝光。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调查通报:偷拍者长期干扰,已列入终身禁入熊猫中心名单。据不完全统计,类似事件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等处发生多次,不文明行为不限于扔包子皮、扔橘子皮、投掷苹果、丢烟头、吐矿泉水……这次的通报表明,“人”是禁了,但“事”却屡禁不止。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可能对大熊猫造成严重危害。

众所周知,“国宝”大熊猫所有食物都要经过安全检查,食物来源、每天的食量、营养配比都有严格要求。游客随意投喂食物,有可能会对大熊猫的健康造成影响,更何况那些“杂七杂八之物”。其次,投喂行为容易吓到大熊猫,长期频繁随意给大熊猫投喂食物还可能使其产生心理和行为异常。

目前的痛点在于,“终身禁入”看似是顶格处罚,实则效果有限,禁不住某些人的冲动。有网友认为,“很多人一生也就去这里一次,禁入就禁入呗!”

对于不文明行为,果断采取措施惩戒当事人表明了维护大熊猫安全和文明旅游环境的坚定立场。但屡禁不止之后,能否有更“硬”、更有实际效果的手段和方法推出,让惩戒不仅仅局限于“终身禁入”?

处罚不是目的,以罚促改才是意义所在。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覃甚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