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清晨4点多,天空渐变的蓝色氤氲出淡淡霞光,现代快报记者出发前往苏州西山岛上的金庭镇。随着车子驶出城区,太湖风光逐渐尽现眼前。抵达目的地时,太阳已光芒四射,映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此时,在姚益林经营的天王坞茶果专业合作社茶园里,茶农们趁着清晨的微风,正忙着割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晓安 文/摄
茶农们每天5点就上山劳作
姚益林是个80后,从小跟着家人种茶、采茶、炒茶,是个行家。“最近高温天,茶园要进行养护,茶农们5点就上山干活了。”姚益林告诉记者,茶树对温度、湿度和水分条件极为敏感,极端的高温干旱等天气会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及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十几天前,他的茶园刚打完药,这两天的主要工作是除草。为了避暑,茶农们每天只在5点至11点工作。
早上6点,在姚益林的带领下,记者前往山上的茶园。远远望去,一棵棵茶树呈阶梯状蜿蜒在山坡上。“这么热的天,干活前还得先爬个山。”记者打趣道。姚益林笑着说:“我们这儿干活的,大多是65岁以上的老太太,虽然年纪大,但爬这个陡坡利索得很。”紧跟着姚益林爬了两个山坡后,记者已经气喘吁吁,但看到了一番别样的风景。
置身于翠绿的茶园,空气格外清新,四周也十分静谧。从山上眺望远方,满眼的绿意,在蓝天的映衬下令人心旷神怡。不过,在没有遮挡的情况下,只站了半分钟,脸上就能明显感受到阳光的灼热感。
此时,距离日出才1个小时,姚益林告诉记者,茶园的气象监测数据已经显示30℃。“所以说下午根本没法干活。”姚益林说。
穿得严严实实,裤子被汗水浸湿
跟随姚益林的脚步,走进茶树丛,记者看到几个老茶农正挥舞着镰刀卖力地割草。她们头顶着草帽,手上戴着手套、袖套,长长的袜子包裹住裤脚。“茶园里常有蛇鼠虫蚁,这样穿一来防晒,二来防止被咬伤。”姚益林的丈母娘顾满凤也是其中一员,她蹲在地上一边拾掇杂草一边为记者答疑解惑。
今年64岁的顾满凤,种了一辈子茶树。把自己“泡”在茶园里,是她每天的日常。夏日天亮得早,顾满凤4点便无睡意,起床简单吃个早饭,再把水杯灌满,包里装些饼干,戴上草帽拿上镰刀,5点准时上山干活。
顾满凤告诉记者,除草是养护茶园反复要做的工作。因为杂草不仅与茶树争肥争水,还容易滋生病虫害,影响茶树的生长,“夏天既怕雨多又怕雨少。雨水多草长得快,拔完10天就又长出来了;雨水少天太热,顶着大太阳一天除不了多少。”
“除掉的草,一部分就铺在茶树四周,这样可以避免土壤暴晒,防止水分蒸发。”说话间,汗珠从她的前额渗出,顺着满是皱纹的脸颊往下流。因为穿得严严实实,她的牛仔裤上,膝盖到小腿部分都被汗水浸湿了。当时还只是早上7点。
准备了3斤水,需要省着喝
记者环顾四周,弓着腰低头劳作的,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姨。听姚益林介绍,他雇的这些茶农,年龄都在65岁以上,是几十年的老熟人了。“那位王阿婆,今年77岁了,还能每天爬上山来茶园里干活,精神很好。”姚益林指了指一个老茶农,“干了一辈子,跟土地有感情,闲不下来。”
连续除草2个小时后,茶农们找阴凉处歇脚,喝上了第一口水。记者注意到,茶农们每个人都拿出足有1.5升容量的大水杯,而记者只准备了一瓶500毫升的水。见此情形,顾满凤又笑着说:“你看着这个水杯大,一会就没了,我们都要省着喝。”
姚益林在一旁补充道:“今年天气还不算太热,前年高温干旱,每天半夜都要起来给茶树浇水。”他回忆道,当时,夜晚的西山岛“热闹”极了,挨家挨户去水库里抽水抗旱,抽水机停不下来,即便是像王阿婆那样的七旬老人,也要忙个通宵,直到早上8点才会休息。“后来政府实施‘引水上山’工程,解决了我们的灌溉用水问题。”
作为茶农,姚益林关切的不只是高温天气茶树的养护、生长,他更焦虑的,是不知道未来茶园的从业者在何处。“有茶园招60岁以下的,根本招不到人,只剩下这群老人还在干。”他说,如果把这些活承包给专业团队,成本将翻倍。
采访结束,记者离开茶园回去的路上,湖风吹在脸上,再无凉意。而等待着这群老茶农的,是下一个“日出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