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组队不过四天,你们就能成为冲击金牌的组合,秘诀是什么?”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二人时,他们都愣住了。
“我不知道秘诀是什么。连续三天,输掉首盘,逆风翻盘,惊险‘抢十’,我不知道是怎么打过来的。”张之臻说,“我真的只是在关注每一分,就算到了(对方的)赛点,我们仍然相信,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拿下比赛,然后我们就做到了。”
“在‘抢十’局,什么都可能发生。我不知道秘诀到底是什么,我只知道,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能打得很好。”王欣瑜说。
这枚奖牌并非凭空而来。虽然二人是首次组队,但他们此前都在双打中有过不错的表现。王欣瑜曾于2023年在罗兰·加洛斯获得法网女双大满贯冠军;而今年2月,张之臻也在男子职业网球选手协会(ATP)巡回赛马赛站中夺得男双冠军。
因此,尽管是临时搭档,但两人凭借各自的经验,快速经历了从磨合到配合的过程。“欣瑜了解女选手,我了解男选手,我们就分享各自掌握的信息,快速了解对手。”张之臻说。
除了信息共享,他们的磁场也在相互促进,达到“1+1>2”的效果。
“我会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足够的放松可以让我更好地在场上思考。如果只想着输赢,有时候很容易错过一些关键的时刻。”王欣瑜说。而她的松弛,也帮张之臻找到更为冷静的状态。“有时候,我在球场上碰到状况会有点着急,但看见欣瑜很冷静地面对,能让我平静下来。”
在现场观赛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网球项目领队白喜林认为,中国队在混双中取得意外之喜的背后是“变与不变”的哲学。尽管混双赛场不断出现队友、对手、时间、天气等各种变化,但因为中国网球人才的厚度与积淀,才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可能。
此次奥运会,中国队是女单项目中6个满额出战的军团之一。这也是北京奥运会后,中国队第一次有男性网球运动员凭借世界排名获得奥运资格。
决赛后的发布会上,张之臻说看见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完全不理解网球规则,但仍然努力尝试看他们的比赛。“这让我很惊讶,因为如果我不懂一项运动的规则,我可能连十分钟都不会看。”
“这块银牌的意义可能是激励我们下一批、更多的人去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张之臻说,“也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成绩带给大家更多的影响,让更多人了解网球。”
这枚开创历史的银牌,或许还应了两句国内传播很广的话。第一句是“来都来了”——赛前一小时,临时组队,也别怯场,“来都来了”,那就上吧;第二句则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