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塞纳河畔升起的女性

《波伏瓦美国纪行》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何颖怡 译 海南出版社

□蒯乐昊

巴黎奥运开幕式虽然褒贬不一,但仍令人振奋地带来了许多亮点,尤其是当那十尊金色的女性雕塑从塞纳河两岸缓缓升起的时候。这一场体育的盛事,也成了呼吁性别平权的舞台。

这一切并不仅仅只是作秀,本届奥运会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男女运动员数量1:1对等。而仅在一百多年前,女性运动员还无缘世界体育运动,就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都明确拒绝女性参加奥运会,他在1912年公开表态:女性参加奥运会不切实际,无趣且不合时宜。

1920年,法国的女运动员爱丽丝·米利亚特坚持参加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遭到组委会拒绝,米利亚特一怒之下,于第二年自己组织了一届女子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自欧洲五个国家的100名女运动员参加了这场在蒙特卡洛的盛会,轰动了世界。在米利亚特等人的不懈努力和抗争下,奥运会才逐渐对女性敞开了大门。我们今天视若当然的事情,得来并不容易。

在这十尊雕像中,由于技术故障,最后一尊在升起时卡住了,这尊偏偏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一位:西蒙娜·德·波伏瓦。她的著作《第二性》至今仍被视为女性觉醒的开山之作,她详细分析了女性受压迫的起源,“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变成的”,成为此后全球性别平权运动的重要命题,这本书也一举奠定了波伏瓦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

作为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萨特的伴侣,波伏瓦和萨特曾在1955年访问过新中国。在长达45天的中国之旅中,他们参观了东北的重工业基地,见证了农村的扫盲、土改,还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并把他们对中国的观察带回了欧洲世界。法国较早地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可以说跟文化界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也许我们可以带着同样的好奇,来读一下这本《波伏瓦美国纪行》,看看存在主义者是如何从自身的存在入手,从日常的所见所闻来感受外部世界,感受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的。这本几乎是日记体例的著作,忠实地记录了她从1947年1月25日到5月20日长达四个月的访美见闻,她的足迹涉及纽约、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从摩天大楼到尼亚加拉瀑布,从大峡谷到沙漠,波伏瓦本无全面考察美国之意,但她依然带着探索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美国贫民窟和精神病院、纸醉金迷的拉斯维加斯赌场……《波伏瓦美国纪行》是比较理性执中的中文译本,波伏瓦的原著名要犀利得多:《得过且过的美国》。——她没有在文章里下判断,却在标题里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短短的自序里,她承认:她忠实依序呈现了她此番美国行所感受到的惊讶、钦羡、愤怒、犹豫和错误,“我必须坚持:本书的任何独立章节都不代表我的最后评断,我从未有固定不变的观点,事实上,我的犹豫不决、增添补述、改错修正,集大成,就是我的意见”。

那些对波伏瓦个人生活抱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在这本薄薄的人文游记里找到她们感兴趣的点:正是在这次美国行中,波伏瓦遇到了她的情人,小说家尼尔森·艾格林,她同样记下他们的邂逅与幽会,用缩写字母NA来代替尼尔森的名字。艾格林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被波伏瓦的美貌征服,称之为“所能见到的最美的存在主义者”。高大英俊的尼尔森也让波伏瓦感受到狂热,她亲密地称他为“我的鳄鱼”。

众所周知,波伏瓦和萨特是终生的开放式伴侣,他们尽力维护两人的亲密关系,不婚不育,同时保证各自在情感和性上的自由,前提是绝不向对方隐瞒或撒谎。萨特一生情人不断,波伏瓦在美国的艳遇也很深刻,她与艾格林保持了长时间的恋情,甚至一度论及婚嫁,直到这位美国人最终实在无法忍受要与萨特分享爱情。他们分手后,波伏瓦把他们的故事详细写进了小说,艾格林读后大发雷霆。

怎么办呢?这就是法国文化深层的浪漫自由离经叛道,遇上了美式文化深层的清教徒道德伦理。法国开幕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碰撞。但自由者所表达的自由里面,也应该天然包含着允许对方反对的自由。

与美国人相爱的40年后,波伏瓦去世了,她与萨特合葬在蒙巴纳斯公墓,手上却戴着艾格林曾经送她的婚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