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该报记者所写文章《景区预约制取消 服务还得跟得上》指出:近一段时间,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江苏、辽宁等地部分博物馆、景区先后宣布取消实名制预约。
预约制曾经普及过,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预约制需要在公共语境中受到理性审视。
预约制确实有某些好处,例如,景区可随时掌握游客数量,相应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游客也可免于长时间排队。但正如群众所吐槽的那样,线上预约流程过于烦琐、不够便捷、缺乏现场买票或现场预约机制等问题抑制了人们的出游热情。随着“取消预约制”呼声的高涨,适机取消实名制预约,符合民意和现实情境。
有人担心取消预约后景区人满为患、管理混乱,但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是杞人忧天,一些景区在取消实名制预约后,秩序井然。北京作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所展现的开放度、便民度,更是带来深刻示范和启示。
离开预约制也没乱套,原因很简单,由于许多景区人流量本身并不大,景区的接待能力基本都有富余,所以不会因为取消预约就导致游客量大增而超出景区的接待能力。关于这一点,也有不少报道加以印证。这一事实,也就击碎了“抱着预约制不放”的“理论”基础。
当然,是否取消预约制,并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采取最合理的举措——人们普遍认为,特别热门的景点仍有保留预约制的合理性,但“一般景点”实无这个必要。
但是,无论是否取消预约制,提升管理水平、便利游客的意识都应该放在第一位,绝不能有所放松、打折。正如人民日报记者所言:实名制预约、取消预约都是景区的一种管理方式,目标都是为游客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不必一成不变,景区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并注重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不断下功夫。
至于具体怎么做,值得探讨。为老年游客和外地游客增设一定数量的现场购票、适当增加服务时长、制定科学合理的引流措施和预警预案、打击违规囤票和倒票行为……皆为可行之策。
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各种文化场馆,是群众享受休闲时光、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群众爱旅游、爱参观,本质上也是对文旅事业的支持。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文化建设,为文旅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群众享受文化建设成果打开多元模式。
对群众“打卡”热情,理应支持有加、呵护有加。各地文旅部门、景区,当秉持不断完善规则、创新管理手段的意识,下大力气做好服务保障,回应群众关切,让群众离“诗和远方”更近。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