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鱼羹饭和东坡羹

□江西赣州 邱俊霖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记录了一个在当时特别流行的小故事。

话说北宋的王安石在担任宰相时,平时只吃简单的鱼羹饭。后来,他向朝廷推荐了两个人才,皇帝没采纳。王安石便毅然请辞,还说:“世间何处无鱼羹饭。”——这世间,哪儿没有鱼羹饭吃呢?我何必为了这些凡俗事务受累,倒不如去留自在,多享受快意生活。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后来不少的古书都摘录过这个故事。至于“鱼羹饭”如何烹制,也没记述可供参考。从其名字来看,鱼羹饭有可能是用鱼肉熬羹泡饭,亦可能是用鱼肉和粮食熬成一锅羹。但这些都不重要了,“鱼羹饭”后来成了一种符号,人们用来比喻粗茶淡饭。相比其他肉类,鱼肉相对易得,即便是山林野老,也可以通过捕鱼来改善伙食。关键是,王安石贵为宰相,不吃山珍海味,却吃鱼羹饭,这得多朴素啊。

鱼羹饭常被用来形容清茶淡饭,所以常被人们用来和“东坡羹”相比。东坡羹和鱼羹饭大为不同。鱼羹饭里好歹有荤腥,但东坡羹是纯粹的菜羹。曾经有朋友向苏东坡打听过东坡羹的做法。他便为大家介绍道:“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海南,依然很喜欢吃羹,苏东坡为何如此热衷于吃菜羹,他为大家解释过:“水陆之味,贫不能致。”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贫”。当然,这也彰显了苏东坡的豁达开朗,虽然穷,但总能想法子把食材做出不同滋味。

从诗人们的描述看,鱼羹饭可以体现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作风,但更多象征着江湖生活的无拘无束,这是那些身受束缚、身不由己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苏东坡的菜羹则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安贫乐道、乐观知足的精神。

不过,到了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对王安石当年的做法却提出了一些小小的看法:“一言不合,即乞去,伊川(即伊川先生程颐)以山林士召入,则可;荆公大臣也,如此乃执拗无礼耳!”意见不合就请求离职,如果是程颐那样以山林隐士的身份被召入朝廷的人,这样做倒无可厚非;但王安石是丞相啊,这样做就显得“执拗无礼”了,是有小情绪在里头。至于吃鱼羹饭,儒生们本来就该发扬简朴的生活作风。所以“且血气何足尚而奇之”,说王安石“养得气完”,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可想来想去,王安石说的“世间何处无鱼羹饭”,也许并非在闹小情绪,他可能只是真厌倦了繁琐的俗务。那些诗人们爱吃鱼羹饭,或许也并非因为鱼羹饭有多么可口美味。他们大概只是羡慕“鱼羹饭”所代表的那种逍遥而自在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