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7年,出身寒微的一代枭雄李昪(biàn)取代杨吴政权,在金陵即皇帝位。这一年七夕,他迎来了一个小孙子,整个家族沉浸在喜悦的氛围里。
这孩子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天生异相,“一目重瞳子”,即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
他就是一代词帝、南唐后主李煜。
他本不善经营,但依然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苦心守护南唐15年,历尽了人生最极端的喜与悲。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2岁生日之际,被押解在汴京的李煜发出内心最沉痛的哀叹。
这一次,他凭自己的实力,在千年词史上“称帝”。而这首让他登上艺术巅峰的词,也成了他的绝命词。
《江苏文库·研究编》最新出版了《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李煜》,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高峰。
在李煜的诞辰(七夕)之前,文脉君对话高峰教授,一起走近“词帝”李煜短暂而跌宕起伏的一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文 施向辉 刘静妍/摄
文脉君:一代词帝、悲情才子、亡国之君……李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峰:作为南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是无所作为的。南唐烈祖李昪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保境安民,形成了强盛的国力。中主李璟初意守成,然而由于偏听偏信,很快就轻启兵戎,导致内政混乱、军事惨败,南唐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后主李煜即位后,面对北方强宋的威逼,一筹莫展,无可奈何,只得通过屈身致礼、频繁的巨额纳贡,苟延残喘了十几年。
李煜清醒地认识到,南唐被宋所灭是必然的趋势,只是求得尽量地延长它的寿命,不要让自己背负亡国的罪责。然而,性格的懦弱无能,生活的奢靡无度,治国的昏庸无方,军事的疲弱无力,终究使他成为亡国之君。
个人在历史的大势面前往往微不足道、无能为力,李煜的亡国也是历史发展规律的生动写照。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如此鲜活的个体在历史潮流中的命运沉浮、情感挣扎和精神裂变。李煜作为文化名人的最重要价值,就在于他通过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书写,生动而又深切地展现出其亡国前后的生活内容和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从他亡国前的文学作品中,体会其雅而艳的艺术格调、遭受强宋威逼的内心隐忧;从他亡国后的文学作品中,领悟其深挚凄楚的命运悲叹、勘破人生的哲理之思,也欣赏到他历经摧折、磨难之后艺术境界的破茧成蝶,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体现出情志一体化的创作倾向;沉郁激情的迸发,甚至对宋代豪放词风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李煜是一位性情纯真的词人,他的苦与乐都直接流露,毫无掩饰,一片神行,妙在天然。李煜词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用非常精美而通俗的文字,表达出人类共有的感情。这也是他赢得千百年来人们共同喜好的根本原因。
文脉君:李煜的存世词作中,成就最高的是哪一首?
高峰:李煜思想感触最深、艺术成就最高的词作当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是李煜亡国之后追怀故国、喟叹无限感慨的深情词作,是他痛定思痛、抒写人生忧患的不朽佳作。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对照性,不仅追忆南唐故国“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而且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对应当年“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南唐宫殿“雕栏玉砌”的巍峨,更由“只是朱颜改”令人联想到当年皇宫内“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的风情旖旎以及“垂泪对宫娥”(《破阵子》)的临别难舍。正是由于这么多的今昔对照、物是人非,最后才引发出词人将愁绪具象化:“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让那郁结于胸的愁怨之情,像咆哮的江水一样倾泻而出,犹如一江春水那样绵延不绝、深沉浩瀚、奔腾不息。
晚清词论家陈廷焯《云韶集辑评》卷一评价此词曰:“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李煜后期词中不乏千古名句,例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浣溪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等,但是跟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比,始终不如其情感内涵的厚重、艺术表达的精湛。
文脉君:李煜为江苏文脉增添了怎样的一笔?
高峰:南唐后主李煜祖籍江苏徐州,出生在江苏南京,乃一代词宗、“词中之帝”,是江苏文化史上当之无愧的名人,也是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璀璨明星。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煜词做出了著名的论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他对千年词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唐圭璋先生在《李后主评传》中非常精辟地揭示了李煜词独特的审美境界:“中国讲性灵的文学,在诗一方面,第一要算十五《国风》。儿女喁喁,真情流露,并没有丝毫寄托,也并没有丝毫虚伪。在词一方面,第一就要推到李后主了。他的词也是直言本事,一往情深;既不像《花间集》的浓艳隐秀,蹙金结绣;也没有什么香草美人,言此意彼的寄托。加之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后来词人,或刻意音律,或卖弄典故,或堆垛色彩,像后主这样纯任性灵的作品,真是万中无一”。
文脉君:作为《李煜传》的作者,您如何评价李煜?
高峰:本人自从承担课题研究以来,即着手搜集包括南唐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文学以及与李煜相关的各种资料,形成了容量可观的文献数据系统。
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李煜其人其事进行了深度的思考,联系五代十国的历史发展形势,改变了以往对于传主形象的单面理解,得出了富于“理解之同情”的新的认识,既肯定其人性的真淳,也揭示他治政能力的欠缺;既描述南唐国运的日薄西山,也剖析后主勉力维持的良苦用心;既彰显李煜词的卓著成就,也褒奖他在诗、文、书、画等领域的创作价值。
书稿的撰著,是在充分吸收前人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史结合,纵横观之,既注重历史线索的宏观梳理、江南地域的文化濡染,也注重个体命运、性情的揭橥,文学艺术作品的细致剖析,追求学术性与普及性的有机结合,彰显出时代文化变迁中李煜及其文学艺术的精神特质和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