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浩然之气快哉风

《千载浩然苏东坡》 汪维宏 中国方正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24年6月

□潘杰

拜读汪维宏《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久违的浩然之气亦在读者胸中点燃。作者以“浩然”为标题之核,品读东坡一生的理想人格和浮沉人生,全方位解读苏东坡的“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宋陆游语)。

《谏买浙灯状》是苏东坡初入官场时所写的直言劝谏。“买灯之民,非豪户,举债出息……”使得神宗下旨废止。新法实施,弊端甚多,东坡直言上书。《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是东坡对新法改革之弊的慷慨陈辞;后旧法复辟,他又不顾再次遭贬之危,犯颜直谏,指出旧法的恶劣陈疴。

苏东坡一生走过66个春秋,历经三起三落,其中贬谪岁月达12年之久。“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写尽其一生飘零。但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他济世安民的侠肝义胆始终如一。在惠州、儋州,他虽为“戴罪之身”,却为百姓弄草药、除瘟疫,帮百姓打水井,种水稻,教百姓办学堂,疏沟渠……无怪乎晚清惠州诗人江逢辰有感而发:“一自坡公谪海南,天下不敢小惠州”。当今社会,已不再需要打打杀杀的“侠士”,但推崇“心有他人即为侠”的忠仁之士,亦许是作者隐含的初衷吧。

浩然的上善之气,是该书的精彩篇章。书中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2019年底,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治水名人,苏东坡与大禹、孙叔敖、李冰等并列其中。肯定其在治水方面的卓越成就。”熙宁十年(1077)黄河缺口,水困徐州,初任徐州太守的苏东坡,面对滔滔洪水,誓与城中百姓共进退,40余天吃住城墙之上,与民众一道筑坝堵口,成功抗御洪水淹城。其时正是严冬,他命人寻找石炭,帮助城中百姓安居度寒。徐州今存的黄楼、放鹤亭、快哉亭、东坡石床等,都印记着当年东坡抗洪爱民的壮烈场景。

元佑五年(1090年)为恢复西湖美景,还杭州百姓清亮的淡水资源,东坡奔波于西湖之滨,和数千工人、船夫一起日夜劳作,前后费时4个月,修复西湖美景,让杭州百姓喝上清洁湖水。他以诗人般们想象,把堆积如山的水草、淤泥生态再利用,变废为宝,筑成长堤,既利于方便两岸行走和交通,又为两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代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苏堤春晓绿红的秀美,没有了彩虹般的拱桥,哪来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般的美好!

浩然的文情之气,是该书释放的浪漫乐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书中不仅展现东坡的才情、文情、浩然之情。更从细微之处,尽显东坡对家人的爱、朋友的仁、同行的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他对妻子王弗的去世,十年光阴流转,虽生死相隔,但思念之情从未减少。这份深爱,穿越了生死,跨越了时空,成为无法割舍的“生死恋”。“礼岂为吾辈设哉?”书中对苏东坡、王安石在金陵相会的描绘,别有一番情致。写二人同游于礼法之外,不拘小节,“从公已觉十年迟”,演绎了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情谊佳话。“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他与友人刘倩叔游览南山时所作。这一刻,仿佛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只剩下眼前的这份简单与美好。“清欢”正是对真性情的欣赏与对平淡生活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