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将昆曲之美转化到印面上

《铭记:柯军昆曲印话》 柯军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4年6月

□吴洪亮

2024年5月与柯军兄相识多年,虽每次见面匆匆,但两人竭力擒住那时间的梭子,把近期的所学与感受彼此倾倒,交流之后,心满意足,握手而别。

记得在2021年文代会上,我说我正在组织北京画院的同事做我们首任院长叶恭绰的研究。柯兄即刻回复我,他曾排演过叶先生在英国发现的昆曲剧本。我们甚至相约到2026年,叶恭绰诞辰145周年的时候再次推出该剧目。这次柯兄发来即将出版印谱《铭记》的PDF文件,一页一页读来,竟然发现了一方《戏文三种》的印章。注释中详解了这三种戏文源自《永乐大典》,该书曾被八国联军所劫掠。1920年叶恭绰在伦敦购得部分残书,后整理出版,为研究宋元南戏的珍贵史料。写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本印谱当然有对印章本身,甚至边款的本体评价,但之于柯军兄这样一位中国昆曲界的名家,篆刻亦是其整体艺术成就的延伸。而且昆曲与篆刻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项“非遗”汇于一册,的确难能可贵。细观这本印谱的内容,柯兄真是百费思量,分为“曲话”“曲目”“曲词”“曲牌”四个部分,是以印章这一最为凝练的艺术方式抓住了昆曲的魂魄与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譬如那方“一桌二椅”我就极为喜欢。记得与柯兄初识,他就曾给我讲解“一桌二椅”在昆曲中富有变化又饱含意蕴的价值。以我的浅见,中国的绘画、戏曲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简”,但简中有味,一味万象。柯兄将这“一桌二椅”嵌入圆形方孔钱的造型里,既寓意天圆地方,世间百态,又把那俯视的“一桌”置于作品中间,多重意涵的融汇,只叫人拍案叫绝。

我虽是做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但篆刻不是我的专业,仅因齐白石的所谓“三百石印”在北京画院收藏,而有所涉及。故而,我从篆刻本体可谈的内容有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柯军兄对篆刻倾情数十载,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多种风格也为己所用。更何况他曾经以此为甑。那是饭碗,怎能不勤奋,所谓水平不过是个底盘。如今,柯军兄的篆刻如同齐白石说自己的诗歌,“我诗第一”。这不是笑谈,齐白石是真心想做个诗人,其用功程度不弱于绘画,而柯军兄是真正要当个篆刻家的,此印谱即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