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戏台上的中国

《戏台上的中国》 张石山 王芳 研究出版社 2024年6月

□胡胜盼

品读张石山、王芳合著的对话录随笔集《戏台上的中国》,解悟两位作者对戏曲的“痴心”亦如品味普洱之“甘醇”,闻之于鼻尖,而萦绕于心头,令人动情。

对话录的形式,不算新颖,但很有意思。读者没有翻开书的时候,只有两位作者在倾心“私聊”,但当读者把目光投注于书本的时候,你会发现,慢慢的,“私聊”变成了“群聊”。于是乎,共鸣,共情,共识也就随之而来了。

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中国人如此着迷?因为其中蕴含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基因和文化血脉,而戏台正是中华文明脉络延伸的一支。不过,新书针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回答得那么玄妙。《戏台上的中国》第一章“我们从小爱看戏”以“童年回忆”的方式回应了“中国人为什么爱看戏”。如果说“乡愁”也是一种精神印记,那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喜爱戏曲多半也是来源于此。王芳回忆自己儿时随着父亲一起去唱戏、看戏,乃至于趴在戏箱上“熟睡”,被散戏后的父亲“拎”着回家。若干年过去,自家门前的老戏台已被拆掉,明月下,院子里空荡荡的,王芳的心也是若有所失,无所寄托。或许,这就是中国戏曲为什么绵延了八百多年,即便是由盛而衰,却依然生生不息的缘由。就像张石山所说:“如果初尝美食,得到的是味蕾的记忆,那么,最早看戏,得到的就是听觉和视觉的原始审美记忆。”是啊,这种原始审美记忆并没有从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消失,只要在月明之夜轻轻唤醒,我们的性格基因也就随之复活了。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其本身就承载着中国人的人生哲学,直接反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它曾经极大地影响乃至主宰了中国人的道德人格养成与中国人的审美格局养成。本书就戏剧与文学和生活的关系作了细致的讨论。正如书中所说:“当然,古来的文学大家,包括那些寂寂无名的乡野士人,大家编撰戏文,天然地或者是有意地秉持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原则。”戏台上传统戏也好,新编剧也罢,它们写的虽是古人旧事,但实际上都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写照。公平、正义、忠贞、仁爱的审美文化得以被追求和表达。戏曲高台教化的使命就这样在戏台上传承了数百年。当然,除了达到教化的目的,还有娱乐的性质。著名学者钱穆认为,中国戏曲深得“游戏三昧”,“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故而有戏剧教人放松,教人解脱”。于是,戏曲也成为一切民俗艺术的载体,渗透到民间生活的细枝末节,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王芳虽然本职工作是一名文学刊物编辑,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戏曲作系统梳理研究。她曾说自己做戏曲研究,目的是为了破解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戏剧流传千年的秘密, 就是中华民族存在的秘密,也是中国人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秘密。有了它,中国审美、中国意象、中国情怀都在,没了它,世界一片荒凉。”如果不是捧出一颗炽热之心,如果不是对戏曲爱得深沉,如果不是对中国文化理解得那样透彻,她是不会这样不畏风霜,痴心不改的。

中国戏曲一路走来,起起伏伏,但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人的生活。读《戏台上的中国》,追踪其源流、触扪其筋骨、探索其精神,中华文脉在戏台上延伸的轨迹也显得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