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张智峰
最近,去夫子庙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参观,该馆“鱼龙变化”展厅里展出的书院资料,引起了我的关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是赞誉书院的一副对联,犹言在耳的琅琅书声,道出了读书人的坚韧与艰辛。而在明清之际,许多学子就是从书院走出,然后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功名的。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明代南京的状元焦竑。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江宁(今南京)人。他先是在清凉山的崇正书院学习,而后参加科举考试,并在万历十七年成为状元。
说起书院,历史上有不少知名的,如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等。在南京也有一些书院,如宋代的明道书院、明代的崇正书院、清代的惜阴书院等。原来,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生员的质量,全国各地都创办了书院。从某种意义上讲,书院俨然成为了科举考试的蓄水池。
令我感兴趣的是,展品中提及的钟山书院。经过挖掘,果然找到了一批相关的资料。使得这座消失了120年的书院,重新进入了视野。
资料显示,钟山书院是有清一代在江宁府(今南京)存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官办书院。钟山书院创办于雍正元年,书院设立后,受到了雍正皇帝的高度重视。他于雍正二年四月初十,赐钟山书院“敦崇实学”匾额,这极大地提升了钟山书院的社会地位。不仅如此,历任两江总督,如高晋、萨载、百龄、陶澍、曾国藩、刘坤一等,也对钟山书院关爱有加,使得钟山书院成为当时全国力行实学的先锋和典范。
值得称道的是,开办仅四年,钟山书院就拥有了自己的《钟山书院志》。该书的纂辑者为江西建昌汤椿年,他在长洲县(今苏州)金增的协助下,完成了志书的编纂工作,为书院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钟山书院的负责人,最早称为“掌教”,后来又改称“山长”“院长”,也有称“主讲”和“讲席”的,相当于今天的学校校长,主管着书院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事务。首任“掌教”为宋衡,最后一任院长则是缪荃孙。从初创到废除,主持过钟山书院工作的有40多人,他们中既有乾隆时期的状元秦大成,也有道光皇帝的老师秦承业,还有安徽桐城派姚鼐,另外,盛元珍、钱大昕、李联琇、林寿图、鮑源深等,都有过此番经历,可谓群星璀璨,盛极一时。
清末新学兴起,光绪二十九年,钟山书院院址改为了江南高等学堂,在钟山书院办学的100多年时间里,人们耳熟能详的邓廷桢、陈作霖等,都曾在此度过美好时光。
我曾在太平南路西侧、娃娃桥与小火瓦巷之间,这个曾经是钟山书院旧址的地方漫步,尽力寻觅着它的过往,但一无所获。只是在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南京地图上,清晰地见到了“钟山书院”字样,这是它的影子。对我而言,十分幸运,也算是找到了些许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