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
庞莱臣这个名字,对于笔者来说,早在六十年前就熟悉了。那时,我刚自江苏省国画院进入南京博物院,在梁思成设计的辽式大屋顶的建筑中,进行古代书画鉴真辨伪的学习和研究。老师是姑苏老人徐沄秋,同时也协助他做书画藏品的征集工作。征集对象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庞增和先生(庞莱臣先生之孙)。
庞家在1959年与1962年两度向南京博物院捐赠书画共计137件,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奖状,是由时任院长、著名考古学家曾昭燏亲笔书写的。“虚斋”珍藏中的吴镇《松泉图》也被征入南博,笔者亲历这一过程,有着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南博书画藏品中的名迹,一半来自“虚斋”的旧藏。“虚斋”是实实在在的宝库!
“虚斋”主人庞莱臣(1864—1949年)名元济,莱臣是他的字,号即“虚斋”。他是浙江湖州乌程县南浔镇人,其父庞云鏳为南浔巨商,“南浔四象”之一。庞莱臣很早就继承家业,并显示出经商办实业的才能。他在杭州开设缫丝厂、纱厂,在上海创办机器造纸公司,还在南浔、绍兴、苏州、杭州等地开设米行、酱园、酒坊、中药店、当铺、钱庄等大小企业,他是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然而,这位地道的商人、实业家,却有个书画癖。他说:“余自问平生无得意事,无胜人处,惟名迹之获经余见,虽属云烟过眼而嗜痂成癖,所得在是,所胜似亦在是,彼苍者殆不欲名迹湮没,特令余裒集之以广流传耶。”(《虚斋名画录》自序)他不但以书画名迹之过眼为“得”为“胜”,且视珍藏、著录为己任。
《论语》有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庞莱臣不但对古书画的鉴藏“嗜痂成癖”,而且亲身实践,习书临画,且留下不少作品。这样,作为商人、实业家的庞莱臣,就转身成了文化人,成了以古书画鉴藏作为生命支撑的真正的大鉴藏家。
关于“虚斋”的鉴藏过程,他在《虚斋名画录》自序中说得很清楚:“迨搜罗渐及国初,由国初而至前明,由明而宋,上至五代李唐循序而进,未尝躐等。每遇名迹,不惜重赀购求,南北收藏,如吴门汪氏、顾氏、锡山秦氏、中州李氏、莱阳孙氏、川沙沈氏、利津李氏、归安吴氏、同里顾氏诸旧家,争出所蓄,闻风而至,云烟过眼,几无虚日。其间凡画法之精粗,设色之明暗,纸绢之新旧,题跋之真赝,时移代易,面目各自不同,靡不惟日孜孜潜心考索,稍有疑窦,宁慎毋滥,往往于数百幅中选择不过二三幅,积储二十余年而所得仅仅若此。‘欧阳子曰,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余不敢有力自居。惟好之既笃,积之既久,则凡历代有名大家,盖于是略备焉。”这是得之于南北世家之藏的。皇家内府的旧藏,他更加关注:“余搜求三十余年,自辛酉庚子之变,内府秘本流落人间者,既获快睹购置,而南北鉴藏之家,间有二三名迹,余皆不惜重值,罗而致之。”(《中华历代名画记·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