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国内

大学生一课难求,“恋爱课”教些什么

南开大学“爱情社会学”课堂 受访者供图

在南开大学,有一门课名叫“爱情社会学”。它6年开了14次,一直很火。2020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

近年来,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都在为“爱情”增设“补习班”。名称有的叫“婚姻与爱情”,有的叫“恋爱心理学”,有的叫“爱情社会学”,不论名字叫什么,关键要素都是“爱”。

“爱的能力到底是天赋还是需要学习”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肖威(化名)对“爱情社会学”的态度十分复杂,他好不容易在选课系统里抢到了名额,真的走进课堂了,却感到尴尬。

“班里40个人,至少有30个女生。”在很多小组活动中,他只敢和身边的一两个男生说话。

任课教师是社会学系副教授曹爱华,她希望这门课互动性强、体验性强,能实现“知行合一”,她会设置情景剧环节,让学生分组演绎解决情感问题的过程。

肖威上课坐后排,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小组活动勉强完成。课堂互动中,他并不主动,现实生活里,他也是如此。“相比于遗憾,更害怕表白之后失败”,不想体验“下不来台的尴尬”。面对爱情,肖威也是小心翼翼,直到在校园里遇见了一个“她”,让他开始想要跳出“安全区”。

随着课程进入尾声,肖威意识到,比起被拒绝,他更害怕遗憾。于是,他买了鲜花和蛋糕,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跑到女生宿舍楼下表白,两个年轻人成了一对恋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尹秋(化名)觉得,爱情课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爱的能力需要后天不断学习才能弥补或增长”。

肖威不认同尹秋的观点。在他看来,爱更多是一种天赋,而这门课对他最大的作用,是帮他认清了内心,也让他敢于释放自己爱的天赋。

“帮助我的人,其实也需要帮助”

曹爱华分不清,来到“爱情社会学”课堂的同学中,哪些人选上了课,哪些人是旁听。

化学学院的赵熙林就不是冲着学分来的,他想解决内心的困惑。父母结束婚姻的方式让他思考,为什么曾经相爱的人会如此不留情面,用他的话说,“对自己的恋爱观把握不定”“想来学习一下什么是爱”。结果,他越听越入迷,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另一名同学退掉的名额,正式加入班级。

在曹爱华的课上,赵熙林学到了很重要的一课——非暴力沟通。

“当一个人生气或者伤心的时候,如果选择了暴力沟通,他就会成为情绪本身。”如今的赵熙林,理解父母的争吵是因为没有被妥善解决的微小事件。“如果我父母早知道有非暴力沟通,结局会不会不一样?”赵熙林说。

“爱情社会学”交流课件中,他写道:“帮助我的人,其实自己也很需要帮助。我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这样才能帮助到身边的人!”

“爱情是一种爱的情感”

提起曹爱华,有学生说“她一定是个特别相信爱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指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这3个不可分割的过程,18到25岁这一阶段,是成年人开始建立亲密关系、通过与他人亲密连接获得情感支持和社会归属感的重要时期。

亲密关系不是爱情独有,曹爱华原本想将课程命名为“南开幸福课”,因为她的初衷是教学生“怎么把生活经营得很幸福”。但她又想,要和学生谈幸福,话题好像太大了,就找了谈恋爱话题来入手。在她的课堂里,爱情的定义宽泛,即“爱情是一种爱的情感”。

自2018年开课以来,这门课在南开大学每次开放选课时都有课容量六七倍以上的学生同时在线抢课,即使上课时间是在中午12点,大家也愿意放弃午休时间来上课。

在“爱情社会学”的课堂上,曹爱华不喜欢谈高深的理论,更倾向于组织互动游戏。比如给每个学生背后贴数字,让他们在不知道“我是数字几”的情况下去组队,组合数字加起来最大的获胜。曹爱华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背后都会有个看不见的数字,是某种“价值”的体现。她希望学生能学会判断、发挥自我的价值。

在学期末,曹爱华不会组织考试,而是让学生写一份情感报告。

她谈到,有同学在报告里写下了曾经失败的感情经历,“如果是现在的我,就不会像当年那样去做”“后来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每当曹爱华在作业中看到这样的话,都会觉得欣慰。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