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张智峰
与冯亦同先生相识于2018年4月,虽然早已拜读过先生的著作,但一直未曾谋面。
初次见面,令我既意外又惊喜。栖霞区几个街道的地情书出版后,受到方方面面的肯定。冯先生应邀为这几部地情书撰写了序言。于是乎,“冯亦同先生撰序”就成了各街道地情书的定制内容和亮点。
不久,栖霞区尧化街道启动了地情书的编纂工作。冯先生为了撰写高质量的序言,执意身体力行,实地考察尧化街道的文物古迹。当得知尧化街道的乌龙山上,留存着清代及民国炮台遗址,且炮台在南京保卫战中留下中国军队可歌可泣的故事时,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有着深厚情感的冯先生坐不住了,当即提出要到现场走一走,切身感受并缅怀那些抗日将士。
街道托人辗转找到了我,让我做向导,给了我近距离认识冯亦同先生的机会。此后的数年间,更是有了聆听冯先生教诲和请教写作方法的机会。
寻访乌龙山炮台的那天,冯先生戴了一顶帽子、一副墨镜,穿着一件红色的T恤,一件牛仔马甲外套,十分显眼,也十分精神。山路难行,近80岁的老人,登山路,穿树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9年7月,由冯亦同先生作序的尧化街道地情书《缘以姚坊闻世的门里小镇——尧化》正式出版。拜读冯先生的《序》,沉浸在阅读的氛围里,思绪随冯先生笔下的文字跳跃飞扬。历史悠久的“姚坊门”,在冯先生笔下熠熠生辉!
过了一段时间,报纸上转载了这篇《序》,我发现《序》中写到尧化街道历史上的特产“姚枣”时,提到了清代诗人王友亮,但都写成了“王友谅”。此时,我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019年12月,迈皋桥街道地情书《凭湖襟江一高地——迈皋桥》举行首发式。与冯先生碰面时,思前想后的我,忐忑不安地与冯先生进行了沟通。冯先生先是一怔,然后说了声:“谢谢!回头看一看。”我感觉自己有些冒失,作为后生,很自责,如此这般,有失礼节了。
一年后,仙林大学城地情书的编纂,给了我当面向冯先生赔不是的机会。见了面后,冯先生直截了当向我表示感谢,令我受宠若惊。
作为长者,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后来在仙林大学城及栖霞街道地情书的编纂过程中,每当我鼓起勇气向先生讨教时,老人家总是笑着指点迷津,可谓历历在目。
略有遗憾的是,2023年10月,当栖霞区最后一个街道地情书《江左历史人文重镇——栖霞》拿到手时,冯先生已经谢世。此后,脑海里时常会浮现与冯先生讨论书稿的情景;也经常手捧书卷,拜读冯《序》,重温先生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