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韦东宁
清晨的荷塘,伴着莲藕的收获苏醒了。赶早的人们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一篮篮莲藕沐浴着夏日朝阳,带着泥土的芬芳,闪亮登场。
家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莲藕种植源远流长,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泛舟于此,留下了“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的动人诗篇。20世纪60年代,“三十里荷花香”声名远扬,成为一代人的骄傲。
莲与藕,是同一种植物——荷的不同部位,其果实为莲、根茎为藕。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亭亭玉立之荷,冲破淤泥的羁绊,经受住烈日的炙烤,战胜暴风雨的肆虐,一天天走向成熟。
赤日炎炎,荷叶田田,时有微风荡漾,花瓣次第飘落,荷花开始向夏天道别。不!它开启了第二生命,花谢之时,莲生之季,满塘的莲蓬籽粒饱满,摇曳在夏风里,荷塘又现欢歌。
晓食盘中莲,忽思水中藕。农家知道,又到“新花藕时间”了。荷叶还是绿油油的时候,长出来的藕就叫“新花藕”。“新花藕”脆嫩,采藕需小心翼翼,讲究技巧。选择荷叶较多的地方,用脚试探,当探到莲藕,再慢慢用手晃动,直至拔出水面。曾经,农家过日子以蔬菜“当家”,“新花藕”亦蔬亦果亦粮,“食之不饥,可以代粮”,又可“与君消酷暑”,是人们心心念念的夏季美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藕自古惹人爱,有的爱它雅洁,有的赞它壮美,有的喜它至味。在家乡方言中,“藕”与“安”同音,宴席上少不了一道藕菜,寓意安安乐乐、平平安安。
藕圆子,外酥里糯,人见人爱。把“新花藕”洗净后,用刨子擦成丝,加入适量糯米粉及少许水,接着揉捏、搓制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随即顺着锅沿放入热油中,炸成金黄色就可出锅。糯米藕,传统小吃,家常美味。夏日尝新,非“新花藕”莫属。把糯米浸泡后备用,藕的一端用刀切开,抓一把糯米填入藕孔,再用筷子捣实压紧,反复多次,然后入锅煮熟,糯米与藕紧密交融,清香四溢。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藕须贯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余性爱食嫩藕,虽软熟而以齿决,故味在也。如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袁枚爱食的嫩藕,应该就是“新花藕”,而到荷枯香残,只有老藕了。
美丽家乡河塘密布,水域宽广,勤劳的人们凭借独特的物产资源,在水上耕耘出了一片新天地。
芡实,俗称鸡头菜,因果实形状像鸡头而得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每年的二三月份,芡实开始培育种植。前一年留作种子的芡果乌黑发亮,把它们抛撒在池塘中,神奇的种子就会扎下根,慢慢长出幼苗,焕发新生。
盛夏季节,芡实花开满塘,此时的芡实,叶大似荷,如绿伞,又像翡翠,引来鸟儿栖息繁衍,而芡塘下的世界也是生机盎然。
芡实浑身是宝,其茎梗可长达两三米,鲜嫩可食;其果实剥去硬壳,就是软润糯滑的鸡头米。
清炒鸡头菜,风味独特,它与莲藕、菱角、茭白等并称“水八仙”。把鸡头菜梗折断,撕去表皮,加盐腌制,再挤出水分,这是鸡头菜爽脆的关键。炒锅加菜籽油烧旺火,放入蒜子、辣椒炒香,接着倒入鸡头菜,掌控火候快速翻炒,看准时机立马起锅,鲜美的滋味,就在这分分秒秒,全凭经验。鸡头米可作为粮食储藏,用臼捣碎、晒干就叫“芡粉”,《食疗本草》记载:“作粉食之,甚好。此是长生之药。”
物质匮乏年代,芡实、莲藕等“水上庄稼”帮助乡亲们填饱肚子、度过荒年,立下了功劳。如今,“水上庄稼”种出了幸福风景,有了新的身份,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成长为“一村一品”绿色产业,是乡村游农家乐的“招牌菜”。从眼中景到盘中餐,“水上庄稼”美丽一生、奉献一生,它生长在我们心里,朴实无华而滋味悠长。